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從三年級就應該開始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讓學生敢寫
教師從一開始就培養學生敢寫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狹路相逢勇者勝,要想走好寫作征途中的第一步,非要“敢”字不可。“敢”就意味著不怕,不怕就證明寫作不會成為學生的困難,而且,只要“敢”,就肯定有創新,就不會固步自封,拘泥于教條。問題是,怎樣才能讓學生敢寫呢?通過實踐,我總結出讓學生敢寫的兩點方法:
1.讓學生敢想
小學生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心里有無數個為什么。這時,我們切忌一下子給出正確答案,那樣會扼殺他們的想象力,而且容易造成他們的依賴感。我們應該讓他們去想,然后再自己找出答案。
2.讓學生敢寫
學生之所以不敢寫,是因為下筆前瞻前顧后,生怕寫錯了惹人恥笑,或招來老師的批評。現在,我首先告訴學生,你剛才的想法是正確的,是最棒的,這樣就使他們產生自豪感,然后我又告訴學生,還有很多學生不明白你的想法,你應該寫出來,把它教給別的同學學習。
二、讓學生樂寫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我們卻遺忘了,欲望是興趣的源泉。也許這句話用在玩樂性質的項目上并不恰當,但用在寫作上并不過分。很多作家認定“寫作源于生活”,其實生活就是由無數個欲望組成的,所以這句話也可以說成是“寫作源于欲望”。有了欲望就有了動力,有了動力就有了興趣,所以,要想讓學生樂于寫作,首先要讓他產生寫作的欲望。
1.讓學生于寫作中滿足精神上的欲望
(1)滿足一吐為快的欲望
每個人都有傾訴的欲望,都想讓別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尤其是小學生,少了一份閱歷,就多了幾份膽量,童言無忌,他們總喜歡跑到老師那里對班里的事指指點點。這時候,引導他們將自己的觀點寫到紙上真是再好不過了。
(2)滿足受表揚的欲望
用鼓勵促進學生的發展是一種傳統教育方式,現在的教育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賞識教育”的理論。可見,表揚在教育方式上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我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各種機會,通過各種方式來運用表揚手段,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3)滿足創作的欲望
在教寫作初期,學生首先會讀到一些范本,面對精美的印刷,他們驚奇之余都會產生一些敬畏,在他們眼里,范文是神圣的,不可超越的。學了一段時期后,我就會逐步地讓他們擺脫這種思想。
2.讓學生于寫作中滿足物質上的欲望
(1)滿足受獎勵的欲望
a.老師的獎勵
我當班主任,總是在班里設立一個“小金庫”。金庫資金來源于兩處:一是賣廢品所得,二是我每月贊助三十元。這些錢的主要用途就是給那些“優秀小作家”和“看誰進步快”的學生發獎品。雖然是一些小玩意,但看看他們那志在必得的精神就知道它發揮了很大的功效。
b.學校的獎勵
為配合老師的工作,學校也專門為那些能在報刊上發表文章的學生設立獎項。除了獎金,還有一本精美的榮譽書。另外,還配套一些頒獎會、慶功會等。這種形式,既鼓勵了一部分學生,還將一些想偷懶的學生推到了不得不寫的地步,真可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c.家長的獎勵
在家長會上,我和家長取得共識,就是用物質獎勵來推動學生寫作。具體操作方式就是大報發表頭等獎,小報發表二等獎,班里發表三等獎,競賽獲勝特等獎,獎勵方式視具體情況而定。經跟蹤調查顯示,95%的學生都對此產生濃厚興趣,并努力爭取。
(2)滿足他們拿稿酬的欲望
拿稿酬的過程是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的雙重體現。每當稿酬下來,我總是用大紅包包起來,在全班同學面前舉行隆重的授獎儀式,然后再讓他當眾朗讀發表的文章。看著被獎者自豪的表情,再看看下面同學羨慕的眼神,我知道,樂寫的種子已在他們的心里生根發芽了。
三、讓學生會寫
在教學實踐中,我采取了開放式的寫作教學,幾年下來,效果還算不錯,現在搬出來,以供大家交流。
1.日記是寫作的鋪路石
日記既是練筆的最佳手段,也是最開放、最能表達心聲的一種文體。在培養學生寫作習慣及寫作常識的過程中,它是我最重要的武器。因為是日記,學生的創作壓力就大大減輕了。因為是日記,學生就不會刻意去追求高層次的文章。但正是這種輕松的氛圍,最容易誘導出學生的真情實感及寫作潛力。
2.閱讀是寫作的兩條腿
沒有充足的閱讀量,一個人的寫作水平永遠提高不起來。古代就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訓誡,所以,閱讀不僅是一個開闊視野的方法,更是教學生寫作的重要手段。
3.基本的寫作技巧是寫作的兩只手
雖然很反感“總分總”的寫作技巧,但最基本的寫作技巧還是要求學生掌握的。根據寬松結合的教學原理,等他們讀得多了,寫得多了,技巧自然而然就跑到他們身上去了,所以說,寫作技巧是雙手,不能負累太重,太重,就走不快,甚至走不動了。
四、讓學生常寫
俗話說得好,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在寫作之路上,持之以恒更為重要。我的這篇論文,之所以設置第四點,就是想探討一個我無法解決的問題,即如何讓學生常寫。我們經常教導學生做事要堅持,可我們給機會了嗎?我想不明白,也無力改變現狀。我只能讓學生在接受我的教育時常寫,至于以后如何,靜待專家分解。
(作者單位 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