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作為網絡文化生態中的重要主體,其現代性不足以加深網絡文化生態危機,同時,網絡文化生態危機也對大學生現代性的培育提出了挑戰:網絡信息的良莠不齊與大學生理性判斷能力不足;網絡文化的多元性與大學生的理性選擇能力不足;網絡法律機制不健全與大學生網絡法律意識的缺乏;網絡倫理危機與大學生網絡倫理價值觀缺位。
關鍵詞:網絡文化生態;大學生;現代性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手機網絡功能的實現與逐漸普及,網民的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業結構、收入結構、城鄉結構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也推動著網絡文化的發展。
一、現今網絡文化生態狀況
自2007年沈望舒在《建立健康的網絡文化生態》中首次正式提出“網絡文化生態”一詞以來,諸多學者對網絡文化產生的根源和面臨的種種危機做了較為深入的探究,并嘗試從生態學的角度,建構理性健康網民、網絡和社會現實之間的網絡生態系統。
網絡作為現今社會人類的“第二生存空間”,以其開放性、實時交互性和自媒體性等特點沖擊著人們傳統的價值觀念,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實踐方式和交往方式,也由此打破了傳統文化的框架,形成了以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載體、信息傳播為渠道的現代網絡文化。但網絡是把“雙刃劍”,在以信息為基本介質的網絡世界,由于信息的多元繁雜特征及信息傳播主體的復雜性,人們在享受信息文明的同時,也遭遇著網絡文化的生態危機。它主要表現在網絡文化多樣性危機、網絡信息污染危機、信息膨脹與信息短缺導致的網絡文化生態結構危機、網絡安全危機、網絡生態個體危
機等。
二、網絡文化生態危機對大學生現代性培育提出的挑戰
(一)考察大學生現代性的角度選擇和內涵解讀
本文選取社會心理學角度,對大學生的現代性進行解讀。大學生的現代性是大學生在觀念意識、心理、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等方面的現代化特征。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列克斯·英克爾斯認為,現代人的特點,可以總結為:“他是一個見聞廣闊的、積極參與的公民;他有明顯的個人效能感;在同傳統的影響來源的關系中,他有高度的獨立性和自立性,特別是在他決定如何處理個人的事務時尤為
如此;他樂意接受新經驗以及新的觀念,也就是說,他是相當開放的,在認識上是靈活的。”
(二)網絡文化生態中大學生的現代性特點
1.大學生是網絡文化生態中的重要主體
根據2012年7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88億,且手機超越臺式電腦成為中國網民第一大上網終端。就學歷方面而言,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占了網民總數的44%。手機網絡視頻用戶增長強勁,微博用戶進入平穩增長期,手機微博保持較快發展。大學生是手機網絡和計算機網絡的使用主體,網絡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娛樂、交友和進行社會活動的主渠道之一,大學生成為網絡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主體,其網絡活動構成網絡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時,在政治價值觀、文化價值觀、自我生活等各個方面受到網絡不良文化的沖擊。
2.網絡文化生態危機暴露出大學生現代性的不足
第一,網絡信息的良莠不齊與大學生理性判斷能力不足。
第二,網絡文化的多元性與大學生的理性選擇能力不足。
第三,網絡法律機制不健全與大學生網絡法律意識的缺乏。
第四,網絡倫理危機與大學生網絡倫理價值觀缺位。網絡倫理是指人們在網絡空間中應該遵守的行為道德準則和規范。
三、優化網絡文化生態,著力培育大學生的現代性
鑒于網絡環境現實性和虛擬性并存、大學生受眾被動性與主
動性并存、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特點,我們應從網絡輿情引導機制、網絡理性培育機制、網絡法律及倫理教育普及等方面加強對大學
生現代性的培育。
(一)網絡輿情引導機制方面
針對網絡信息良莠不齊的狀況,大眾媒體、網絡代理商、政府管理機構等相關主體,應該在網絡文化的傳播以及價值導向等方
面做好工作。作為一個生態文化系統,網絡也有自己的文化內核,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樹立一種高尚積極的精神內核,利用多元化的
信息渠道以及豐富多彩的宣傳方式,通過大量宣揚正面事例、適當回避負面新聞,包括網絡篩選、匯報和責任到個人等方式進行規
劃,在大學生和網絡引導之間建立動態平衡。
(二)網絡理性培育機制方面
首先,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在課堂上向大學生全面展示網絡生態文化中的利與弊,理性看待計算機網絡,樹立正確的觀念,不盲從,始終對網絡中的現象保持理性的認知,尤其對網絡中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保持一定的認識能力、評判能力。其次,在網絡學習的過程中,將文化的內涵深入到理性思維中,讓理性與感性相結合,讓學生明白:網絡生態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但是網絡具有開放性,現實生活中全球化問題也影響到了網絡生態文化,國際文化伴隨著網絡信息以及網絡交流,不斷侵入我們的生活,其中不乏好的文化,但是我們也要以正確的方式與人、與外文化進行交際,以開放的思想吸收精華,卻不盲目效仿。
(三)網絡法律及倫理教育普及方面
學校應該義不容辭地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大學生是受眾主體,具有主導性,發達的網絡文化是其開闊視野的必要手段,但是面對不同的價值觀、人生觀,違法事實報道的沖擊,如色情內容、垃圾網站、黑客攻擊、個人隱私被泄露等,這些必然會給大學生帶來一定的思想混亂以及精神恐慌,在沒有正確理論的引導下,學生對違法行為的辨識度不高,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
基金項目:
欽州學院校級課題:北部灣地區公民教育研究(2010XJKY-44C);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體性教學模式研究(2011XJJG-B08)。
(作者單位 欽州學院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