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物教學中進行生命教育不僅是《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更是時代和社會的呼喚。重點闡述了中學生物教學中如何滲透生命化教育,提高中學生的生物學素養。
關鍵詞:生命教育;生物;滲透
生命是什么,怎樣才能活出價值?對于中學生來說也許并非那么容易理解。近年來青少年自殺事件頻現報端,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給予孩子們這方面的提醒很少。這讓開展生命化教育顯得尤為緊迫。這些觸目驚心的事件,讓我覺得最直接的原因是青少年受知識經驗限制,沒有形成清晰的生命意識,進而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和珍惜。而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對生命的珍愛,要讓所有學生都意識到:活著本身就帶給你希望,活著本身就充滿希望,充滿可能性。對教育而言,就是要讓這樣一種頑強地活著、努力讓自己活得更好的理念成為我們課堂中最重要、最激動人心的內容。
生命化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通過學科滲透并輔之以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物學科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具有獨特優勢。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只有認識和掌握生命的規律,才能更好地尊重、關愛生命。《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因此,在生物教學中我們更應注重滲透生命化教育。
一、生命之珍貴——生物的生殖
在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生物繁殖的內容,利用這些知識可以讓學生體會生命來之不易,進而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關愛生命的人文情懷。如,被子植物的繁殖通常要經過開花、傳粉、雙受精過程,再逐步發育成果實、產生種子來繁殖后代,在這個過程中,假如花朵的雌蕊、雄蕊受到傷害,或沒有傳粉,果實將不能正常發育也就不會形成種子,而一粒飽滿的種子是被子植物繁殖后代的
基礎;又如,鳥類的繁殖,要經過選擇巢區、選材筑巢、交配產卵、親鳥孵卵、育雛等過程,無論哪個環節失誤后代都難成活。無論是植物、動物,還是人,生命都應該得到珍惜。
二、生命之衰亡——回歸大自然
生命的誕生是喜悅的,生命的衰亡也是必然的。長期以來,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回避死亡問題的討論,期望擁有吉利平安。但頻頻發生的校園自殺事件和其他各種自毀行為暴露出許多青少年生命力之脆弱,不珍視生命,也沒有真正理解“死亡”的含義。任何一種生物都要經歷一個誕生、生長、衰老、死亡的過程。比如,秋天樹葉要經歷一個葉柄脫落的過程,春天樹木又生出新葉再現生機;人也會生老病死,死后,人的軀體也和其他生物一樣最終會被分解成為無機物重歸大自然。這是規律,是生命歷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環,沒有生何來死,沒有死又怎會有生?“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們只有了解死亡,正確認識死亡,才可能積極地看待生命,意識到生命的意義,承載生命的責任,進而創造并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三、生命之和諧——生物的適應性
為什么青少年出現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除了社會環境影響外,青少年自身缺乏自我調節能力和適應能力也是重要因素。有鑒于此,在生物教學中,強調生物的適應性,會使學生受到啟發。在這里,特別強調兩個適應——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的相適應和生物
的形態結構與生活習性的相適應。如,葉片表皮細胞透明使陽光可以透過,有利于葉肉細胞內葉綠體上進行光合作用。任何一種生
物,都不能離開環境而獨立生存,而是要與環境發生關系。生物的生存會影響到環境,同理,環境也會影響生物的生存。例如,長期生活在沙漠地區的植物,植株矮小、葉片小甚至為針形,這就減少了水分的散失等等。可以想象,這種相互適應是多么和諧、多么奇妙!假如這種和諧受到破壞,生命機體的健康將受到威脅。正是由于生物的適應性,才有豐富多彩的自然界和千姿百態的生命。從海洋到陸地、從熱帶叢林到冰海雪原,無處沒有生命的蹤跡,無處沒有生命的色彩。為此,在教學中,一方面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使之了解生物適應性的特點,應用所學知識關注生命的和
諧;另一方面,要求學生通過對生物的適應性的學習和了解,結合現實情況思考,為什么有的學生適應能力很強,而有的則很難適應新環境?生物教學在切合學生實際、因材施教的過程中,增強學生對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讓學生學會尊重與關心他人,加強其社會責任感,為走向社會、服務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離開人文教育的科學教育是一種殘缺的科學教育。尤其是隨著生物科技的發達,以生命教育為重點的人文教育就愈加重要。華特士在《生命教育》一書中,開宗明義:“教育并不只是訓練學生能夠謀得職業,或者從事知識上的追求,而是引導人們充分去體悟人生的意義;生命只是一種歷程,既然活著,就不妨活得好,讓身心兼備的生命態度成為未來教育的新元素。”作為基礎教育中的生物
學,理應擔當起進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將生物知識與人文教育結合起來,開展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使每一個學生都尊重、熱愛、珍視生命。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禮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