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課程改革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新課程改革中的一些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需要我們一線教師貫徹和實踐。下面我就談談反思教學在思想政治課中的應用,與各位同仁共商榷。
一、教師在思想政治課反思教學中的作用
當前,隨著教育教學的發展,對思想政治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師不斷反省自己的教學工作。在反思性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要求打破常規教學中“不動腦筋地遵循學習理論或缺乏分
析的教學實踐”的做法,要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對他身處的教學情境、對其自身的教學行為、以及這種行為背后的個人心理活動進行反思與探索。
實現角色的轉變,教師必須以學習者的身份投入到教學中,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反思、總結,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學術水平。鄙人認為,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主要有以下幾條途徑:(1)說課;(2)聽課與評課;(3)征求學生意見;(4)寫教學日記。
眾所周知,再好的教育教學方式,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好的發展。因此,在反思性教學中,教師應該是學生反思活動的有力促進者和合作者。為了更好地引導和促進學生的反思活動,要求教師做到以下三方面:首先,教師要營造民主、平等、寬容、和諧的學習氣氛。其次,為學生提供自己發現、自己思考的機會,如,討論教科書的內容,借助于提問,使學生把所學內容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再次,理解學生的不同觀點,允許學生犯錯。所謂的“失敗乃成功之母”就是這個道理。
二、學生在反思教學中的地位——參與者、合作者
與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同,在反思性教學中,學生是反思總結者,學生通過不斷地、自覺地對自己的學習方式、認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維過程等方面進行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以及對自己的學習
進度、學習心理的自我調節和對教師的觀點進行質疑,由被動接受者變成了主動探究者。一次反思就會有一點發現,進行一些探究就學會一些東西,學習能力也就隨之增強,正所謂“學海無涯,總結是岸”。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習成了學生自己的事,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學習的過程是學生主動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首先,學生要不斷地自我反省,使那些緘默的背景經驗知識顯現,暴露出當中的問題,探尋問題的答案,改組和重建背景知識,使知識結構日趨合理。其次,學生還要不斷反思他人見解的合理性,看他們是否與自己的經驗體系一致,是否符合經驗事實及推論中是否包含邏輯錯誤等。當然,學生的這種反思意識和習慣并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教師的逐漸引導與督促,需要學生自己在平時的解題過程中反復運用一定的反思方法。學生反思的方法主要有:(1)找出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主要因素及關鍵,弄清自己是怎樣尋找思路的;(2)對解題方法重新評價,找到最優的解決方法;(3)思考解決該問題的過程中是否有某種技巧值得吸取,是否有某種技巧在以后的類似場合用得上;(4)弄清從當前的問題中可以得到哪些結論或吸取什么教訓,并及時做好反思筆記。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自覺的主體,是內省自我的主體,學生通過反思自己而使自己更成熟和完善。這種內省不是“閉門思過”,而是個體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逐步獲得的。在反思性教學中,學生不僅僅是反思者,還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因此,個人的視野是很狹窄的,有時思維跳不出固有的框架。因此,置身于合作、交流的學習環境中,有助于學生“共性”與“交互”主體性的培養,在這種學習環境中培養出來的主體性,才能把認知、倫理和審美融為
一體。
誠然,學生要成為教學的參與者和合作者,也需要轉變觀念。學生要克服對“教師知識權威”的恐懼,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也是教學的參與者,自己才是教學的最終主體。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師和學生都有交往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總覺得自己知識貧乏,不敢表露自己的觀點,這是由對知識的錯誤認識所造成的。學生觀念的轉變,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地對其肯定、贊賞和表揚,以樹立其信心。
三、確立師生雙方合作、交流、互動和探究的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合作、交流、溝通是實現反思性教學的重要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以“學習者”的身份進入教學情境,對各自的實踐活動進行反思。教師的反思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水平,只有師生經常交流,教學才能切入學生的經驗系統。另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對問題的獨特見解和創造潛力,會給教師以啟迪;學生接受和掌握的許多新知識,會增添教師知識結構的內容;學生對教師的評價,會幫助教師改進教學技能。學生的反思是為了更有效地進行學習,他們在與同伴和教師的交流中,豐富了自己的“自下而上”的知識經驗,克服了自己思維和知識上的盲點,從而更有利于對知識的掌握。
反思性教學是師生主動參與和探究的過程。在反思性教學中,師生本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主動地加入到自己教學活動的對話中——包括自我對話、與他人的對話,特別是教師主動加入到學生的探究中,以對知識的渴望和學生一起交流、討論。在對話中,師生互相表達與傾聽各自的想法,隨著思路的明晰化、外顯化,師生可更好地對自己的理解和思維過程進行整理,形成新的知識經驗。
反思性教學中師生的合作、交流的具體環節:
1.提出問題
教師給出或學生給出題目,教師在給出題目之前必須思考:在學生的知識范圍內能否解決,問題是否具有挑戰性。如,為了讓學生體驗“教學過程”,請學生試講一節課,內容自定。選擇這樣的教學方式,主要是考慮給學生更多的自由參與的機會,獲得更多的情境性知識。不管是沒有走出校門的學生,還是接受繼續教育的教師,都對此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因為他們的潛意識里都希望在其他人
的點撥下自己的水平能迅速提高。
2.獨立探索,創設實踐情境
學生根據選定內容自己查閱相關資料進行自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如,怎樣備課、查找何種資料、要解決什么問題等。同時,教師應當努力創設一種環境,讓學生學會對知識的遷移運用。當然,這對中學生來講是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積極引導,在這個活動過程中給予及時的反饋,使其能從中獲得反思進而得以提高。
3.合作學習
師生交流各自的感想,各抒己見,可讓學生分析并指出同學間存在的問題及原因,自己將如何處理,從該同學的見解上能獲取什么經驗等。最后,全班學生就共同問題展開討論并交流心得。同時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談話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學。
4.師生總結
教師引導學生對課堂討論的內容進行簡要回顧,并提出自己的見解供學生參考,同時,也要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
參考文獻:
[1]閔鐘.論教師研究的合理定位[J].教育評論,2001(5).
[2]王琛澤.怎樣成為優秀教師[J].國外教育動態,1993(1).
[3]張大均.教學心理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370-371.
[4]李瑾瑜.關于師生關系本質的認識[J].教育評論,1998(4).
(作者單位 福建省漳州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