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是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國際社會比較普遍認同和實施的一種新的課程。語文是研究性學習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如何開展語文學科的研究性學習,是一個尚待開發的新領域。近年
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然而通過專職教師、劃一的教材、固定的課堂傳授知識,學生還是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學生的認識活動主要還停留在有“掌握”,而不是“發現”,師生的教與學活動仍然限定在“傳授—接受”這一模式上,致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嚴重輕視實踐、發現探索等活動。
研究性閱讀的最大特點就是“自主地閱讀獲取和運用”,它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研讀的自主性,還學生從被動到主動地位的轉換,使學生真正成為閱讀教學的主人。每一個學生都有想學習的愿望,每一個學生都擁有學習和發展的權利。當學生研究性學習時,學習活動愈是自主,那么研讀過程就愈能反映學生的個性,就愈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因此,教師就必須真正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歡樂還給學生。
學生語文研究性學習是否有效,就是要看學生是否能自主開展學習。在此,教師應針對學生實際,從以下三個環節入手,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一、從語言入手,培養學生研讀的好奇性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講,“好奇性”是產生“問題意識”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動人類成長和前進的根本動力所在。而在語文學習中,問題無所不在。對現實事物的觀察和思考,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基本方法。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外延相等,這句話正說明了語文研究性學習前途無限。如,冰心的《小橘燈》第三段中有這么一段敘述:“去年山下的醫學院里,有幾個學生被當作共產黨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蹤了,據說他常替那些學生送信……”按常規,教師簡單說明一下原因就可以了,但我們如果多問幾個為什么,啟發學生多讀有關方面的書籍,如,小說《紅巖》,讀一些在敵區從事地下斗爭的回憶性文章,那么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就不那么簡單、孤立和膚淺了。讓學生在研讀中進一步了解這個年代社會的黑暗、革命斗爭的艱辛和殘酷,主動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這樣,學生就主動地進行了語文訓練。
二、充分強調研讀的獨立性和學生的自我意識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每一個人的性格都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正是他們每時每刻地表現自己,才使得今天這個世界如此多彩。”語文課是學生獨立個性自由馳騁的天地,語文研究性閱讀正是培養學生獨立個性的有效途徑。
在傳統教學中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培養,往往采用教師和家長督
促、檢查等方法,使學生感到外力脅迫而產生勉強學習的態度,從而不能主動地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這不能不說是傳統教學手段的一種缺憾。語文研究性學習建立在學生的自我意識、主動探索的基礎上,學生認識活動的強度要比單純接受知識大得多。在這種活動中,學生會逐漸形成主動學習的心理傾向。在研究性閱讀中,自我表現、自我發揮,研讀后自我總結、自我評價等都能充分體現出研讀的獨立性,也自然地培養了學生的自我意識。
三、創設情境,努力展現交流的真實性
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是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而創造能力培養的關鍵是對信息處理的能力。語文研究性閱
讀意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
通過生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強了思考力和分行力。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地創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曾經有人提出由于社會的變遷,中學生對文中的描述難有真實的體驗,甚而提出應刪除這篇文章。在此姑且不論此文是否該被刪除,這里想指出的是,既然學生沒有真實的體驗,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有新體驗呢?教師完全可以把它作為一個課題讓學生去研究,去研究一下那一段歷史,研究那個時代的社會現狀。
語文研究性學習關心的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語文研究性學習也講究方法,但它較少強調學習知識的技能和方法,而更關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在學習過程中,關鍵是學生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創設情境應該是重點思考的一個內容。
(作者單位 謝晨欣:江西省南康市十八塘中學 謝欣莉:江西省南康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