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實施的《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是學生所應具備的三大學習能力。”數列章節作為高中數學學科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自身具有的生動性、內涵豐富性以及深刻聯系性,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高中數學;數列章節;學習能力;教學效能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知識技能傳授的對象,更是教學目標衡量的“標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開展的教學活動,實施的教學策略,都是為了培養和鍛煉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同時,新實施的《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是學生所應具備的三大學習能力。”本人現結合數列章節的教學體會,對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進行粗淺論述。
一、凸顯數列知識的應用生活性,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動合作學習
數列章節是高中數學學科知識體系的重要“枝節”,其自身也有著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如存款利息、購房貸款、資產折舊、商品銷售等一些計算問題,這些問題都與數列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就為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主動合作學習進程中提供了“思想條件”。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數列知識點教學中,可以利用數列知識與生活問題的緊密聯系性,設置出具有情感激勵的現實生活情境,為有效學習活動提供“思想
支持”。
如,在教學《數列的初步認識》內容時,為了激發起學生能動學習數列知識的情感,教師在新知導入環節,設置了“有個牧羊人趕著一群羊去市場上銷售,他需要通過36個關口才能進入市場,如
果通過每個關口時,需要繳納當時羊總數的一半,然后再退回一
只,等牧羊人通過全部關口后,還剩2只羊,那么這個牧羊人總共有多少只羊?”現實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學習的熱情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主動探究“羊的只數”的欲望空前高漲,同學之間紛紛討論互動起來,從而高效進入到新知教學中。
二、抓住數學知識解題的規律性,讓學生在解答問題中探究
精髓
“解答問題”是數學學科教學的核心,是學生動手探究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通過對數列問題的解答過程以及解題方法的分析和整理可以發現,各種類型的數列問題在解答時具有一定的解題
規律性。因此,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開展問題條件、要求及內涵的探究分析活動,整理總結出該類型問題解答的一般方法
和途徑,為學生提高解題能力提供“方法論”。
問題:在等比數列{an}中,已知它的前n項和為Sn,當S3=3a3時,求這個數列的公比q。
這是一道關于用等比數列性質解題的問題案例。教師在解答該問題中,將教會學生用等比數列性質解題的方法,作為該問題案例教學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分析活動,學生在分析問題中認識到,該問題案例是考查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應用,要用公式表示S3,就要研究公比q是否等于1(其解題過程略)。這一過程中,學生對該類問題解答的方法有了深刻掌握,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三、緊扣數列知識內涵的豐富性,讓學生在創新思維中提升創新能力
問題:在等差數列{an}中,已知a1=25,S9=S17,問數列前多少項的和最大,并求出最大值.
在該問題教學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條件進行分析,向學生指出,該問題案例是有關“求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的最值”。學生在解答該問題時,一般都采用利用前n項和公式與函數的
關系進行解答。學生在解答過程中,部分學生提出采用二次函數法進行解答的思路,此時,教師要求學生分組進行解答,學生解題過程如下:
最后,教師對學生提出的解法給予肯定評價,同時向學生指出:解答該問題可以采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
到鍛煉和提升。
以上是本人在數列章節教學中,就學生學習能力培養方面進
行的簡要論述,期望廣大同仁能夠共同參與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
研究,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貢獻自己的熱量。
(作者單位 江蘇省運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