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從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轉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僅需要培養道德習慣和道德情感,而且還要求在集體中進行勞動教育,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廣泛閱讀課外讀物,并且倡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關鍵詞:道德信念;道德習慣;自我教育;勞動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他通過長期的、創造性的中小學教育實踐和理論探索,形成了“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主導的教育思想體系”。
人的和諧、全面的發展是他的教育理想。要實現全面發展,就要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使這幾方面的教育呈現為一個統一的完整過程,使每個青年男女都能在道德上、智力上、實際能力和心理準備上獲得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全面和諧發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勞動生活中的樂趣、為人民服務中感受到的幸福都來源于“生活的高尚的
道德”。
他在《帕夫雷什中學》中專門論述了道德教育如何實施。
同其他的教育家一樣,蘇霍姆林斯基很重視集體主義教育。
他認為,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等要在各種各樣的集體中實施,集體和個人是和諧一致的。集體中的每個成員應遵守集體的規章制度,應有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情感和共同的組織。同時,他還強調,集體中的每個成員的個性是不容抹殺的。他認為,“開發每個人的天賦和才能,使他享受到為社會、為人民的幸福進行饒有興趣的、充分發揮了智力的創造性勞動的幸福——這就是學校的任務。注意每一個人,關懷每一個學生,并以關切而又深思熟慮的謹慎態度對待每個孩子的優缺點——這是教育過程的根本之根本。”可以說,蘇霍姆林斯基是極其重視集體這一大背景的,而且盡最大可能做到了因材施教。為此,“要在每個孩子身上發現他最強的一面,找出他作為個人發展根源的‘機靈點’,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夠最充分地顯示和發揮他天賦素質的事情上達到在他的年齡可能達到的卓著成績。”正是在這樣的一個不會抹殺孩子個性的集體主義教育之下,道德教育才能得以完整而有效的實施。
道德教育不僅是要考慮把什么教給孩子,更重要的在于認識到道德信念獲得的重要以及如何促使道德概念轉化為道德信
念。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終結果,說明一個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為的一致、言論和行動一致的主要標志,是道德發展的最高目標。“一個人道德修養的特征就在于,信念在他自己的生活中已變為能不斷激發他創造新的道德行為的一種獨立的精神力量。”然而,道德信念也不是輕而易舉就能獲得的,只有當對真理的認識和概念的認識能深深地反映在一個人的精神世界里,成為他個人的觀點,能激發出他深沉的感情,同他的意志融合起來,并能在他的活動方式、行動舉止以及待人、對己的態度中表現出來時,才能談得上道德信念。從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轉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許多過程以及一些輔助手段的實施。
一、要重視道德情感、道德習慣的培養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道德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則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偽君子。”無論是愛憎,還是喜憂,青少年必須是朝氣蓬勃的,飽含激情與熱情生活的一群人。如果這群人都開始冷漠了,那么無論是對個人本身,還是對國家來說,都意味著是毀滅。
同時,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道德習慣的實質就在于,“人的行為已經由良心的呼喚所支配,而這種呼喚的主調則是感情。”可見,道德習慣和道德情感是不同的,但二者是不可分離的。他也特別重視道德習慣在童年或少年早期的形成。兒童在這個時期就應感受過留在心里曾經的感動與印象,以及可以激發自己道德行為的思想。可以反映他們的待人接物的態度的那些道德習慣,在少年晚期和青年早期只能是鞏固的問題。這是順利進行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所以道德教育要提前進行。
二、從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不是憑空轉化的,要在勞動鍛煉和書本學習中實現
勞動教育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論的又一個特色。他的勞動教育理論與凱興斯泰納的勞作教育理論不同,他更多地強調的是在勞動中,道德的養成,快樂的體驗與幸福的感受。在童年時期,應深入大自然,聆聽大自然的聲音。比如,在山坡上種一些葡萄;在荒地上植上草皮;看到花園里或農田中干旱的秧苗,松松土,澆澆水;完好無損歸還圖書館的書;拾起公共場所的紙屑等等。在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中體味的快樂與幸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轉
化為高尚的道德意識。這些行為的道德意義在于“體會對勞動的尊重,而通過勞動又表現對人這個創造者品格的尊重。”這些行為并不是制度上的要求,而是要形成這樣一種信念的生活課堂,一
種責任感的培養。
同時,蘇霍姆林斯基對“讀書”尤為重視,無論是對老師還是學生,這是真正教育的一條金科玉律,是良好的傳統,否則就不能稱其為教育,“一種熱愛書、尊重書、崇拜書的氣氛,乃是學校和教育工作的實質所在。”尤其在道德教育中,他特別重視給學生介紹人類道德價值文選中有關那些為爭取真理的勝利,為爭取人民的自由而斗爭的英勇高尚的戰士們的文章。孩子們在討論與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心靈的觸動,從而樹立高尚的理想,并克服懶惰、軟弱、意志不堅定等缺點。這也是道德教育強有力的手段。
三、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自我教育的指導。孩子有他自己的標準,有他自己衡量善與惡的尺度。老師不應將自己的道德價值觀強加給學生,而是要做到和學生同呼吸、共律動,“我們不僅俯就孩子們所關注的世界,
而且深入到他們的思想中去,體驗他們的情感,為他們的不安而一起激動。”
四、道德共同體的建立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在集體中進行道德教育,強調個人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但他又認為集體中的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是一體的、互助的。他非常重視一種道德關系的建立,從而促進鮮明個性的形成。這種道德共同體就是“使每個少年和每個青年在學校集體中都有自己的教育對象:一個小朋友,關懷這個小同學,同他的進步和失敗喜憂與共。”這種道德共同體的教育技巧在于找出他們愛好的共同點。在二人榮辱與共的生活中,“當他感受到自己身上所有善良和道德美也在別人身上確立起來,從而使這個人變為他所親近、喜歡的人時,這也就是道德信念正在形成的那個過程。”這樣的教育是深深植根于兒童內心的,是兒童全部感情的參與所得。
蘇霍姆林斯基關于“道德信念”的教育思想以及他在實現道德概念向道德信念轉化的過程中,重視善良情感的培養;善于通過勞動以及讀書學習引導學生凈化心靈;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等教育
實踐,這些方法對我們今天的學校德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價
值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蘇]B.A.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趙瑋,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
作者簡介:
相力(1962- ),男,太原師范學院教育系副教授。
(作者單位 太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