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感是人們直覺地感受和領悟語言的一種能力,培養語感能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效率,語感訓練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包括聽說訓練、朗讀訓練及環境的創設等。因此,就如何自覺地運用語言規律和兒童心理發展規律,指導學生的語感訓練,通過教師在實踐中及時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語感教學方法,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
關鍵詞:語感;聽說;朗讀;語言習慣;環境
《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中職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激發和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受到一定的英語熏陶,打好英語語言基礎,培養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我們時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某位學生學習英語非常刻苦,單詞記了好多,語法規則背了不少,但學習成績卻不理想,特別是語言運用時,理解力和表達力都差。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形?我覺得原因在于該學生的英語語感較差。
一、語感的含義
何謂語感?它是憑一種感覺,一種對語言對象能夠迅速做出判斷的感受和領悟能力,一種以感性形態為表征的潛伏著邏輯理智因素積淀下來的感性和理性相統一的意會能力。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中職英語教學的目的要求就是通過聽、說、讀、寫、唱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語感,進行大量的聽、說、讀、寫的訓練,其中朗讀便是一種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我們可以領會在中職階段的英語教學中如果能夠結合日常生活傳授一些基本會話及簡單句型,建立學生學習英語的持續性興趣和引導他們建立明確的動機,已是學生將來繼續或進一步學習、鉆研英語的最寶貴的財富了。
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語感呢?
二、朗讀訓練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在學習一篇新的課文之前,我要求學生自己先把課文預習一下,先回家聽幾遍磁帶,跟著后面認真并響亮地朗讀熟練。不管在什么地方學英語,磁帶總是最好的老師。同時,我也會跟磁帶后把課文背熟,上課時就可以更好地帶領學生學習了。
在課堂上進行新授時,我盡量多地給學生開口的機會,對他們的讀音進行糾正與適當的鼓勵,在不斷的訓練中得以進步。
學完一篇課文,我都要求學生進行背誦,采取多種形式來檢查他們的學習情況以及他們的語感訓練情況。學生讀的熟練了,背起來就會自然的多,對自信心的培養也很有用。好的語感不僅在口語交流時得到體現,在考試時也會得到一定的體現。當你很自然地把一句或幾句話讀出來時,記在大腦里的東西也會隨之增多的,考試時看到題目時反應速度也會隨之增快的。
三、朗讀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可操作的方法
1.從克服心理障礙入手,培養大膽開口的習慣
中職學生重新接觸英語,會懷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愛說、愛動、愛模仿、少羞怯,記憶力也好,教師應抓住上述特點,從第一節課開始就有意識、有目的地給他們聽、說簡單而有趣的英語,引起他們對學英語的興趣,鼓勵他們學以致用,善于誘導,積極激勵,認真幫助他們學英語,即使學生說錯了,也應對其勇氣給予肯定,然后再加以糾正,特別是后進生,更應施以鼓勵,這樣既能鼓舞學生嘗試的勇氣,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運用音形結合的方法,適時進行音標教學
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學生用漢語或漢語拼音給英語單詞注音的現象,這不利于學生準確地聽說英語,不利于學生掌握單詞的音與形的聯系,不利于創造英語語境。在學生開始學單詞時,教師可經常運用彩色粉筆,用同一種顏色的粉筆分別寫出單詞中的某一字母或字母組合,讓學生盡可能地注意這些被區別了的字母或字母組合。
3.創設語言的環境,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和運用語言
在教學中創設一些引人入勝的情境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把學習英語與用英語做事情聯系起來,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和語用環境,使學生在愉快和自信的情緒中,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形成語感,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如,在學習關于Can I help you?Or What do you want?(你想要點什么?)這類話題的句式時就可以給學生創設一個語言環境。事先準備了水果、食物、衣服、文具等,上課時把它們陳列出來,講臺便成了柜臺。教師扮演營業員,學生扮演顧客。在表演的過程中,教師要稍稍有意識地訓練和強調一下語音語調。這樣做不但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培養語感,提高交際能力。
四、語感的形成提高了朗讀的質量
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具有初步的語言感受,那么他們學習英語的勁頭就會更足,他們就會潛意識地體會到朗讀訓練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他們學會了在朗讀課文中做到正確、流利和連貫,領悟語言的內在,在朗讀時迅速地捕捉語言信息,感悟到語言信息真切而具體的內韻。
隨著教學的深入和內容的不斷豐富,語言的難度逐漸增大,這時,大部分學生通過教師的訓練,聽、說能力提高很快,語感也增強了。因此,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訓練。綜上所述,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扎扎實實地進行朗讀訓練,培養語感,英語才能真正地成為一種語言的交際工具。
參考文獻:
湯富華.英語語感訓練閱讀大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1-
07-01.
(作者單位 寧夏固原民族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