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教學過程要“逐步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師生的互動方式的變革”。
在新課程實踐中,我校圍繞課程改革目標,學習借鑒名校經驗,對提高課堂實效的有效方式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
一、探索新的教師備課方式,實行以“學教同案”為載體的分工協作、取長補短的集體備課
改變由原來教師自己寫教案上課自己用,變成教師共同寫學
案、學生老師一起使用的“學教同案”,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加速教師的專業成長。
備課實行備課組長分配制,組長根據教學內容,結合教師特點,在每學期末合理分配每位教師的備課任務。備課程序具體為:一是教師利用假期對所要教學的內容進行研究,針對教學目標和學生實
際,參考、借鑒、整合課程資源,形成自己的“學教同案”。二是主備教師提前上傳教學設計,供其他教師閱覽、思考。三是每位教師結合本班的學情,對形成的集體教學預案進行再修改,形成個性化的
“學教同案”。四是授課后寫出教學反思,組內教師對教學中的感受進行交流,以供下一次備課做更好的借鑒。
二、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方式,實行以“學教同案”為依托的“四環節”課堂教學模式
改變由原來教師自己在課堂上“唱主角”,變為把課堂還給學生。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注重抓好“四環節”:
1.自主預習,這一環節是活化課堂教學的基礎
學案提前發給學生預習,學生看課本,獨立完成學案內容,學生結合學習目標邊自學邊質疑,在學案中用紅筆標出遇到的疑難和困惑,以便在課堂上進行組內交流。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捕捉、收集學生學習中的所有資源,為展示做準備。
2.互動合作,這一環節是活化課堂教學的關鍵
這一環節充分體現學生間的團結協作,“一幫一”互研互幫,同學們各有分工,小組長帶領組員討論預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交流后馬上書寫本組分配到的任務,一般小組內后4號進行板演,互教者在旁進行輔導或用彩筆糾錯,講解員可查看本組此題出錯情況,為下一步的講解做準備。教師要到各組進行巡視指導,為學生展示時的點撥做準備。
3.展示生成,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重點
生成性的課堂能讓學生盡情綻放自己思維感受的過程,是真正的高效課堂。學生展示的是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形成的過程,組內其他學生及時補充糾錯,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規律。這一環節,教師設計問題需要遵循有利于學生掌握解題的方法、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規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遵循由易到難的“四原則”,認真做到“三要”:一要聽講解員的講解是否清晰,語言是否簡練,知識點講授是否準確;二要看全體同學的反應,是否還有疑問,是否有好的見解等;三要補充講解員沒有講到的地方,點撥解題方法或規律,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4.鞏固訓練,這一環節是課堂教學的拓展
學生要構建個性化的板書,學以致用,拓展練習,當堂達標。教師應在學生個性化的板書基礎上再提煉板書,讓學生用學會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老師對類型題進行拓展延伸,拓展學生的思維,學生由上課伊始無疑到有疑到質疑再到釋疑,最后再達到無疑。
三、探索新的輔導測評方式,實行多種查缺補漏、強化反饋的檢測手段
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沒有差生,只有差異。教師在愛每一個學生的基礎上,發揮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主”關系,實現“優等生有發展、中等生有提高、學困生有進步”的目標。
一是對學困生必須“先診斷、后治療、再進補”。首先找準癥結,是意志力差還是怕吃苦不努力,是學習習慣不好還是對學習不感興趣等,找準病因再對癥下藥。課后實施教師“釋疑制”,學生小組實行“兵教兵制”,必須包扶到位,實行全過程、全方位輔導。二是要求學生課后把“學教同案”中的錯題匯集起來,建立錯題本,把錯題作為病例,分析病因,提出預防的措施并訂正。三是教師要因材施
教,分類輔導。采取“四分”,即分層提問,照顧到每個學生的程度;分層作業,分必做題、選做題、探究題,作業要做到精選、精講、精練、精批,作業要留必批,批必改,改必評,評必糾;分層考試,實行A、B卷,立足課堂,學什么考什么,A卷學生只要考試有進步,就會有機會答B卷,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競爭意識;分層輔導,實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人人過關。
四、探索新的評課方式,實行以評學生的表現和學習狀態為重點的評價制度
不再把教師“教得如何”作為評課的重點,主要把學生在課堂的自主學習興趣、學習狀態、學生表現、學習效果等作為評價課堂的重要指標。課堂教學考核分成低效課堂、有效課堂、高效課堂、魅力課堂四個層次,“好的課堂”主要看:學生充滿自信,敢于大膽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學生敢說話,敢于對教師說“不”,不怕說錯;教師充滿活力,師生關系和諧;課堂非常開放,教師不包辦代替;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與機會,課堂能讓學生動起來,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學生之間經常有問題爭論交鋒;學生知識鞏固程度和檢測結
果,學教目標是否落實到位等。
總之,探索實施新的備課、授課、輔導、測評和評課等方式,真正從學生需要出發,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使課堂教學更具生命力。
(作者單位 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級教育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