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不僅是教學手段,更是教學目標。而實驗教學在科學探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在教學中我始終把實驗教學當作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來落實,努力在實驗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結合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物理課程標準下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重視實驗教學中問題的提出,激發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對自然、社會和生活產生問題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前因,可以說沒有問題就沒有興趣,所以,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教師要特別重視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和培養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根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實驗教學不但要解決學生已有的疑惑,更要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不是問題越來越少,而是問題越來越多,這樣就能產生良性循環,不斷激發學生實驗學習的興趣,產生持久而穩定的學習動機。例如,在探究水的沸騰實驗時,除了要求學生探究水沸騰時的規律這個問題外,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發現或提出這樣的問題并鼓勵他們去進行探究:水在沸騰過程中吸熱溫度不
變,那么吸收的熱量哪里去了呢?氣泡中的物質主要是空氣還是水蒸氣呢?沸騰時氣泡在上升過程中為什么會變大呢?在水的加熱過程中真是“開水不響,響水不開”嗎,原因又是什么呢?等等。
二、注重學生猜想能力的培養,營造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學習的氛圍
興趣是產生學習動力的源泉,而猜想則是興趣的延續,是實驗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前提和關鍵。在實驗活動中,教師要創造機會,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猜想。例如,在探究動能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可以讓學生分組猜想,然后進行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再如,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如學生猜想可能與壓力的大小有關,可能與物體的重力有關,可能與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可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還可能猜想到了與物體的密度、物體的形狀有關等。這樣學生放開思維猜想,然后進行實驗驗證并討論、交流得出結論,既活躍了學生的學習氛圍,又提高了學生的猜想和想象能力。
三、鼓勵學生創新實驗,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主動獲取知識的欲望
探究性實驗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觀察及動手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的實驗束縛了智力和潛能的發
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實驗,主動去探究物理知識,體驗探究過程。例如,在探究做功改變物體內能的實驗時,如果僅僅是教師演示空氣壓縮引火儀實驗,學生只能是被動接受知識,如果我們再鼓勵學生進行這樣的實驗:用雙手手指分別捏住一根橡皮筋的兩端,使橡皮筋處于松弛狀態,用嘴唇觸及一下橡皮筋的中間部分,體驗這時橡皮筋的溫度高低,然后雙手突然拉一下,隨即使處于伸長狀態的橡皮筋中間部分再觸及嘴
唇,再次體驗這時橡皮筋的溫度高低。再如,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在學生進行了教材上設計的實驗后,教師可以再引導學生創新這樣幾個實驗,以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實驗1:把瓶里灌滿水,立在桌子上,瓶子就變成了一個凸透鏡,然后在一張紙上寫兩個一樣大的字,把紙放在瓶子的背后,觀察紙上的字,并進行比較。
實驗2:把瓶子里的水倒出一半,把寫有字的紙仍放在瓶子的后面,讓一個字在水面的上方,另一個字在水面的下方,再透過瓶子觀察。
實驗3:還可以做一個改變凸透鏡放大率的實驗,把瓶子的蓋子擰緊,平放在桌子上,從上往下看,多次實驗后,學生會發現瓶子里的水越多,“凸透鏡”的放大率就越高。
實驗4:把一個有字的塑料包裝紙放在水盆底部,然后把擰緊了瓶蓋的空罐頭瓶橫放著完全按在水盆里,當學生把這個空瓶子慢慢地按到水里的時候,透過瓶子看,會發現塑料紙上的字逐漸變小了,瓶子變成了一個“凹透鏡”。
在學生做了以上幾個創新實驗后,再組織學生進行思考、討
論并交流實驗中現象產生的原因,這樣就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興
趣,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主動獲取知識的欲望。
四、讓實驗探究走向生活,走向社會,不斷拓展實驗探究的
外延
初中物理是一門和自然、社會緊密相連的學科,學以致用是一條最基本的要求,我們要不斷引導學生利用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方法來探究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奧秘。例如,在學習了電壓、電壓表的知識后,我們可以布置學生自制水果電池,并探究影響水果電池電壓大小的因素;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小孔成像知識后,我們可以布置學生去探究樹蔭下圓形光斑的成因;學習了物態變化知識后,我們可以布置學生去探究晴朗的天空,噴氣式飛機飛過時后面留下一條白色長帶的原因;學習了杠桿和杠桿原理知識后,我們可以布置學生課后去了解桿秤的構造和刻度原理,
并動手自制桿秤。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激發他們強烈的探索精神,并使之貫穿于自己的一生。
總之,我們在教學中要解放思想,大膽革新,不斷優化實驗教學方法,這樣才能真正落實科學探究這個教學目標,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合格人才。
(作者單位 江蘇省建湖縣高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