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推孟等人曾對1500名智力超常的學生進行長達50年的追蹤研究,將其中150名最成功者和150名最不成功者做了詳細分析、比較,發現這兩類人之間的智力并無多大不同,最大的差別在于多方面的情感、自信心、社會適應能力、實現目標的內驅力及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同樣,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常見到這樣的情況,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往往不是智力水平低,而是學習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在學習中缺乏主動性。因此,要提高學習成績,必須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具體體現在:學習地理的動機、學習地理的興趣。這兩個因素乃是影響學生主體作用發揮的根本原因。
如何激發學生的動機和興趣呢?我的觀點是:
一、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地理學習動機和興趣的前提
經驗表明: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和認識興趣的發展,不是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的,它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教師主導作用發揮得正確與否,關鍵要看教師的教育觀念。樂于學習不僅是教育前提,而且是教育目標,設想抱著“學不學是學生的問題”的陳腐觀念不放,不肯把學生“樂學”當作義不容辭的職責,怎能培養學生形成正確動機和濃厚的興趣呢?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首先應從思想上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不管高考是否考地理,也不管學生是樂學還是厭學,始終把培養和激發地理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作為重要教學目標,并在教學中精心組織
落實。
二、加強學習地理的目的性教育,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動機和興趣的根本
動機和興趣都源于需要,需要是動機和興趣產生的基礎。啟發求知需要的方法很多,但加強目的性教育,仍是一條根本途徑。因為只有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才能使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意
義,才能有效啟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從內心迸發出要學習地理的欲望,產生一定的情感。如,在引言課上,首先以各種生動事例說明個人及人類在生活中時刻與環境打交道,人類要想生存下去,并得以良性發展,就必須學一點地理知識。其次,要讓學生知道學習地理的過程,正是促進自身觀察、想象、推理、歸納等學習能力飛速發展的過程,地理學習對個人心智的健康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再次,要讓學生知道地理知識在其他學科的考試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1994年高考英語作
文題中關于環境污染的內容等,這樣,從個人發展和升學等眾多方面曉之以理,點燃學生內心求學地理的火花,因而產生學習地理的需要。
三、新奇有趣、靈活多樣的教學設計是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動機和興趣的關鍵
要改變學生消極學習地理的態度,努力提高地理教學質量,最關鍵的是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以及教材內容,采用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以此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調動學習積極性。教學方法有多種,如,自學導讀法、創設情境法、對比法、游戲法等。但不論采用哪種方法,都要突出啟發性,保證主導和主體的最佳結合,如,動腦筋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多問。創設情境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需要,激發并促進學生興趣的不斷增強,使學生的外在要求轉化為自覺行動。課堂教學長期以來是通過教師的活動——語言、書面語言——板書和運用直觀教
具——地圖、地理模型等主導形式來完成的,而現代的電教手段(音樂、幻燈片、計算機輔助教學等),以聲、形、景、動、靜結合,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教學上,具有誘發性、易接受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實行民主教學,創設快樂氛圍,使學生以愉快的心態投入學習是動機和興趣持久的保證
傳統的教學秩序觀對待教學有如下特征:(1)認為課堂應該
靜,鴉雀無聲,坐如鐘,就是好的;(2)對教師絕對服從;(3)以行為代替品行,喜歡乖巧、聽話的學生。傳統的教學課堂秩序觀,約束了學生的創造力,窒息了生動活潑、主動學習的氣氛,應該批判。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的能力培養,不可能是在單純學習現代知識中獲得,更多的是在“活動”和“做”的過程中獲得。課堂應該允許并激發學生圍繞教師講課的內容,提出問題,自由發問、討論,使學生由忠實的聽眾成為積極的參與者,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的快樂氛圍中。
總之,學習有兩個系統:一個是知識系統,另一個是動力系統,動機和興趣是動力系統的重要能源,特別是在當前地理不列入高考范圍,學生不太重視學習的情況下,認真挖掘興趣的源泉,掌握動機培養的方法尤為重要,這也是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第九中學震旦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