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方式等都在不斷發生變化,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進行大
膽的改革,精心地研究教材,不斷地更新教育理念,優化教育資源,改進教學方法,從而更有效地促進物理課堂教學,進而提高物理課堂教學質量。就如何運用新理念,促進物理課堂有效教學,筆者做了一些嘗試和探究,以供讀者參考。
一、創設問題情境,增強學習意識
眾所周知,物理既枯燥,又抽象,同時又難學,學生不易接受,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要改變現狀,必須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去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意識,進一步增加學生去攀登科學高峰的動力,從中體會學習物理的價值和樂趣。為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尤其是要設計好物理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多層次、多側面地去揭示物理規律,全方位地去認識物理規律的全貌,讓學生感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這樣一來,不僅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意識,更方便他們理解問題,同時也提升他們探究問題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動量守恒定律》時,為了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意識,筆者創設了下列問題情境。首先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實驗器材
(讓學生去體驗實驗目的、研究對象、實驗步驟、實驗方案等)。其次,提出如下問題,引導學生在小組里自主探究出結果。
1.你運用怎樣的器材能使小球獲得穩定的速度?
2.你設計如何碰撞的實驗過程,既簡單又合理?
3.由提供器材,你能否直接測量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運用所學知識,你能否進行物理量的轉化測量?你還能設計什么樣的運動
過程?
4.你們還能設計其他實驗方案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嗎?如何
設計?
筆者設計這樣具有層次性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在小組里認真探索、分析,他們學習積極性高,研究的興趣濃,從中學到很多新知識,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注重人文色彩,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實踐證明,物理學不僅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文化,它蘊含著許多美的東西和人文色彩,而課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物理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那么,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活動中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挖掘物理的人文教育功
能,關注學生的發展,注重對他們進行思想、文化、意志與素質方面的人文教育,使他們感受到科學為人類生活所帶來的無窮魅力,進而健全學生人格,幫助他們樹立遠大抱負,擁有勇于追求真理的品質,讓學生更加熱愛科學和生活,使物理課堂更加充滿人文色彩。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人文信息,為物理教學所用,既要關注物理科學思想、方法的學習,又要重視科學的人文價值,促進學生科學觀的形成,由此提升學生的人格,凈化他們的靈魂。而科學教育應重視學生的科學素質與科學精神的培養,其作用是使學生獲取必需的物理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科學品質,內化學生的人格、修養和品質,以實現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使我們的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逐步濃厚。
三、創設生活問題,培養應用意識
古人云:“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由此可見,問題在學習中是十分重要的,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問題和發現問題,也是逐步養成學生會運用意識的有效途徑之一。為此,我們要創設生活問題情境,進行有效教學,充分為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和發展平臺,努力培養學生的物理實踐能力和應用意識。而創設問題情境,主要是滿足學生質疑心理的一種需求。在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創設情境,積極促進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學生在自己的參與實踐中去感受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從生活中去體驗,使復雜的心理得到滿足,給學生帶來的新的體驗會深深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教師采用這種策略,有助于讓學生體會物理的用途,就是把課堂中所學的東西與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深入研究問題,更全面地理解物理的意義。
例如,在測量金屬絲的電阻率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
趣,教者創設了下列生活問題:請你運用器材(教師為學生提供必需的實驗器材),在小組里測量金屬絲的電阻率。
由于是生活問題,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在小組里進行優化組合,精心地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時,教師要深入到各小組中去,了解學情,做到及時反饋。教者發現,有的小組里,學生不管怎么實驗,電路就是不通,他們自認為毫無錯誤,一時不得其解。此時,筆者鼓勵他們:“電路不通,問題出在哪?你們能不能用現有的器材檢查一下,電路的故障到底在哪里?”在我的提示下,他們用電壓表分別測量各接線柱間的電壓進行實驗,終于發現了故障的原因是導線的接線柱與導線的接觸不好。他們的臉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悅,學生真正理解了物理在生活中的作用,進一步促使學生積極學習
物理知識。
總之,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巧妙地運用新課程教學理念,把枯燥的物理知識變成豐富多彩的內容呈現給學生,使我們的物理課堂活躍起來,使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信心越來越足。學生在老師提供的平臺上,如魚得水,思維活躍,進行自主探索學習,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江蘇省武進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