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中職學校而言,電子電工類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及實踐性都極強的專業性課程。而職業院校的學生不同于普通院校的學生,他們出校就意味著步入社會,因而在電子電工類課程的學習中,他們不僅要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更多的應培養自身的實踐能力,以讓自己能符合社會對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而現在中職學校的電子電工類課程教學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明顯欠缺,因而相關專業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關鍵詞:中職學校;電子電工;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隨著社會對技術性人才需求量的增大,作為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的中職學校,其肩負著為社會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術人才的重任。其中,電子電工類技術人才的培養極為關鍵。由此,在中職學校的電子電工類課程教學中,為了切實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還需積極進行相關專業的課程改革。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對中職學校的電子電工課程教學改革做了一些探索,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積極更新教育理念
在中職學校的電子電工類課程教學中,教師務必改變以往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理念,切實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此,筆者認為,教師首先要樹立現代的教育思想,積極更新教育理念,在教學中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主要目的。當然在電子電工課程教學中,理論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實踐需以理論為指導。因而在教學中,教師應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真正以理論學習為基礎,加強技能的強化訓練,從而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其實踐能力,為其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教師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對電子電工學科的進一步研究,力求在研究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汲取新知識,積累有用的經驗。電子電工類課程的教學一定要具有時代性,教師在教學中務必掌握實際生活中對相關技能的需求,有側重點地指導學生,使其學有所用。這樣,通過教育理念的更新,電子電工類課程的教學方能更具實效性,切實為社會培養相應的技能型人才。
二、積極改進教學方法
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教學方法的改進也是中職學校電子電工類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傳統電子電工類課程教學中,教學方法更多的是師講生聽,教師重在向學生傳輸知識,而學生則是吸收教師的知識,其自身的能動性受到了極大的制約,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培養技能型人才。因而,在電子電工類課程教學中,教師還需從以下兩方面改進教學方法,確保相關人才的培養。
1.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樣的教學改革,有助于學生對相關學習充滿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電子電工學科的教學如果單靠教師的講解或者簡單演示的話,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教師如果善于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進行輔助教學,則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向學生演示一些技術性很強的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會更加認真地觀察,從而能更好地掌握相關技能。
2.采用分層教學法,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進步
中職學校的生源比較復雜,而且他們的素質參差不齊,如果教師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很容易導致優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下的現象。因此,在電子電工學科教學中,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學生存在的差異性,采用分層教學法,切實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等,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進步。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發展。
三、積極改變教學模式
在中職學校電子電工類課程教學中,教學基本就是單一的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模式。理論知識源于教師的講授,實踐認識要么是通過教師的演示而來,要么是通過多媒體等的操作演示,學生的實踐機會極少,動手能力極弱。對此,筆者認為,在中職學校的電子電工類課程教學中,教師還需積極改變教學模式,以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具體來說,中職學校應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眾所周知,所謂說著容易做著難,也許學生具有很高的理論水平,甚至對于一些技能性的問題說得頭頭是道,但是真正讓其操作的話,恐怕就不盡如人意了。因而,在中職學校電子電工類課程教學的改革中,教學模式的改革至關重要。中職學校必須在電子電工專業課上做到“以練促教”,也就是注重學生的實踐訓練,通過實際操作來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對此,一方面,學校要加強與相關企業的合作,讓學生能定期到相關企業實習,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
中;另一方面,教師要多給學生安排實踐課,引導他們善于學以致用。這樣,通過教學模式的改變,相信學生的實踐能力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總之,在中職學校的電子電工專業課改革中,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這樣,方能通過多方面的改革,切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相應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翁蕓嫻,趙亞平.高職電工電子學課程教學改革之我見[J].科技信息,2010(36).
[2]黃旭光.中職電工電子技術課程體系改革之我見[J].讀寫算:教研版,2012(14).
[3]陳玉坤.電工電子技術實訓教學改革之我見[J].科技信息,2011(35).
(作者單位 江蘇省高淳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