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課改以學生的參與程度為高效課堂的核心,以師生的互動程度為高效課堂的關鍵,在學生層面上構建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方式,從根本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轉變學生學習的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課程評估的一個重要
組成部分。
我們現在的高中生從小學到中學大多接受的是填鴨式教學,老師給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新課改強調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那么學生怎樣進行學習呢?筆者認為:作為教師,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是至關重要的。由此可見,學習方法問題是關系到學習成敗的關鍵問題,更是決定課堂是否
高效的“瓶頸”。
事實證明,有效的學習方法不但能給學生減壓,還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愛動腦筋的好習慣。現在,筆者談談自己在實際教學時是如何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的。
一、教會學生“讀”
這主要用來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察力和歸納整理問題的能力。我們知道,數學觀察力是一種有目的、有選擇并伴有注意的對數學材料的知覺能力。教會學生閱讀,就是培養學生對數學材料的直觀判斷力,這種判斷包括對數學材料的深層次、隱含的內部關系的實質和重點逐步學會歸納整理,善于抓住重點以及圍繞重點思考問
題的方法。這在預習和課外自學中尤為重要。
環節一:自主學習,指導學生搞好預習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習也不例外。預習是最關鍵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預習作為上課前的事先準備和學習,會直接影響聽課效果,進而影響到其他學習環節的順利進行。我提出了“沒有預習好的課不上”這一觀點,怎樣指導學生搞好預習呢?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步驟:
(1)粗讀課文,從整體上弄懂課文所講的內容;用鉛筆或黑色筆畫出自己認為是重點的內容。
(2)精讀課文,思考后用鉛筆在書上寫出新課內容提出的所有問題;理解概念、結論中的關鍵詞、句并記憶;弄清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掌握例題的解題思路、解題方法、解題格式;在預習本上記錄疑難點。
(3)嘗試練習,先不要看書,在預習本上將例題做一遍后再與書上例題的解題步驟進行核對;然后在書上完成書后的“隨堂練
習”和“習題”。
二、鼓勵學生“議”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對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沒有把握的結論、疑問,積極引導學生議論。真理愈辯愈明,疑點愈理愈清。對于學生在議論中出現的差錯、不足,老師要耐心引導,幫助他們逐步得到正確的結論。
環節二、三:合作互學與展示提升,指導學生搞好交流與展示
在進行小組學習的交流與展示時應要求學生做到:
(1)一定要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合作。
(2)組長應迅速組織本組同學向自己靠攏。
(3)組長在組織討論時首先詢問學生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的情況,簡單的內容少交流,重點交流重難點內容、大部分學生不懂的內容、學生分歧較大的內容、本組將要展示交流的內容。
(4)組長要提醒學生在討論時認真做筆記,修改自己的錯誤
答案。
(5)交流結束后要求學生用2分鐘左右時間對交流討論內容進行鞏固、記憶。
(6)展示前要求學生將內容裝在頭腦中,展示出教學內容的最大價值,應緊扣重難點、易錯點、突破點等。
三、引導學生勤“思”
從某種意義上說,思考尤為重要,它是學生對問題認識的深化和提高的過程。養成反思的習慣,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反思知識點和解題技巧,反思各種知識的縱橫聯系,適時地組織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題設條件能否減弱?結論能否加強?問題能否推廣等。
環節四:歸納總結,教師點撥與數學學習方法指導
實施此環節時,教師要先告訴學生點撥的流程分兩塊:一是各小組匯報或上黑板寫出各組在預習中的疑難問題,師生共同解
決。二是教師根據重難點設置一些問題,要求學生或板演、或口答,教師進行點撥。教師點撥時要求學生要做到:把聽、看、想、記較好地結合起來,聽老師或學生的思路;看老師或學生的板演;思考概念形成的背景、內涵與外延,思考結論的形成過程;記憶重點內
容等。
環節五:檢測反饋
一般按照老師的要求,學生先獨立做題,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各組抽一至兩名同學到黑板上板書,其余同學在作業本上做題。
黑板上完成做題后,異組數學組長到黑板上評改,給分。組長評改時,其余同學站在黑板旁,相互交換本子靠攏在黑板前,邊聽組長的評改,邊發表自己的意見,訂正作業本上的內容。
總之,在大力倡導高效課堂的今天,教會學生學習是關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對“文盲”做出了新定義:21世紀的文盲是那些不會主動尋求新知識的人,也就是不會學習的人。在未來,一個人所擁有的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就是:有能力比他的競爭對手學
習得更快。學生若能掌握學習方法——在學習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效率又很高的方法,就能自己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
改進課堂教學,教師不但要幫助學生“學會”,更要指導學生“會學”,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做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指導工作。
(作者單位 重慶西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