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現象和生
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涉及的知識基本上源自于生活,同時,生物學又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因為有一大部分知識需要實驗
的驗證。新課程標準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和“倡導探究性學習”這樣三項課程理念。新課改下如何實施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我談談以下三點心得。
一、以“思”帶“學”,自主探究
心理學認為:思,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學生強烈的釋疑解惑的欲望是他們積極思考的潛在動力,由存在疑問到解釋疑問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進行認真思考、深入探究、綜合分析、嚴謹推理,運用已有的知識去獲得新知識的過程。在講解必修模塊3第1章第2節的“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的時候,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該實驗中包括幾個小實驗,只給學生說明了科學家當時的探究思路。然后,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實驗,并且暗示他們這個實驗里面存在問題。請把它找出來,可以討論。學生提出了這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如果實驗中滴加HCl或NaOH時,多加了一滴怎么辦?二是如果實驗過程中,有酸、堿灑落或濺出怎么辦?三是加入HCl或NaOH后,對于pH的變化來說,生物材料是更像自來水還是更像緩沖液?看到學生能提出這么多有深度的問題,我大喜過望,因為這充分說明他們認真觀察、思考和分析了。長期堅持這樣以“思”帶“學”,再巧妙地解釋疑問的教學方式和訓練,一定能提高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
二、以“史”激“趣”,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教材中較多地介紹了生物科學史的內容,特別是生物科學史
的經典案例。例如,在講授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課時,使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孟德爾“現代遺傳學之父”,1822年出生于奧地利海森道夫地區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他的父親擅長于園藝技術,在父親的熏陶和影響之下,孟德爾自幼就愛好園藝。1843年,他中學畢業后,考入奧爾謬茨大學哲學院,但因家境貧寒,被迫中途輟學。1843年,因生活所迫,他步入奧地利布隆城的一所修道院當修道士。從1851年到1853年,孟德爾在維也納大學學習了4個學期,系統學習了植物學、動物學、物理學和化學等課程。1854年孟德爾回到家鄉,繼續在修道院任職,并利用業余時間開始了長達12年的植物雜交試驗。經過整整8年的不懈努力,終于在1865年發表了《植物雜交試驗》的論文,提出了遺傳單位是遺傳因子的論點,并揭示出遺傳學的兩個基本規律——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通過對孟德爾生平及背景的介紹,使學生了解進行科學研究必須具
備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以及堅持不懈的科學態度。
三、以“勤”求“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實驗教學是高中生物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獲取
生物學知識的有效手段之一。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參與實驗和其他實踐活動,首選現實環境條件下的實驗,使學生身臨其境,親自動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發展學生在觀察、實驗操作、科學思維、識圖和繪圖、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實、堅持真理的科學態度。在當前的教學條件下,實踐活動大多在實驗室里進行,包括以教師操作為主的演示實驗,以學生動手為主的觀察、驗證或探究實驗,以實驗探索為核心的研究性學習,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特長生動作技能訓練,新課程最核心的理念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了適應學生在現代社會終身發
展的需要,為了適應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對人才的需要。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是挑戰,更是機遇。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新課標,探究自己的課堂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爭取創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課堂。
(作者單位 吉林省長嶺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