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網絡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學習,網絡的發展對于大學生來說利弊共存,主要探究如何在網絡環境下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網絡發展;大學生;人文素質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我們進入了一個網絡社會,信息的公開性和透明性比任何一個時期都要顯著,這在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互聯網的優勢隨著個人計算機的普及延伸到各家各戶,互聯網的信息容量是非常巨大
的,并且隨著一些交流工具MSN、QQ及人人網、開心網等各類交友網站以及微博等的普及和手機上網功能、無線WIFI的全民化,
不論身處何方,我們都可以隨時利用網絡跟朋友、家人聯系,互聯網不僅推動了整個人類社會的變革,也促進了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
如今網絡的發展已經十分成熟,隨著國人經濟條件的大幅改善,當代大學生已成為社會中最為幸福的一員,據調查顯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幾乎超過80%的大學生都擁有自己的個人電腦,其他地區在讀大學生個人電腦的擁有比率也比前幾年有很大的提高,除了個人電腦以外,各大高校幾乎都配備了設備齊全的電子網絡室,校園門口也遍布著各類網吧,這使得大學生可以說是身處一個信息爆炸、被網絡包圍的環境中。在這樣的環境中大學生有著其他時代不可比擬的學習優勢,利用網絡可以在線觀看名人講堂,下載海量學習資料,搜索各式學習、生活中不懂的問題,跟老師、朋友進行在線交流等,網絡的發展給大學生創造了很好的學習氛圍。
然而福兮禍所伏,如今我們國家在網絡這方面尚未制定明確的法律法規,許多負面的消息充斥在互聯網中,這其中不乏少數的大學生自制能力較差,終日不務正業,沉迷于網絡游戲,也有一部分大學生癡迷于網絡聊天、刷微博、見網友等等,甚至有一少部分大學生利用網絡犯罪,這些不僅對大學生的身心造成了一定的影
響,耽誤學業,不利于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長遠來說,這也會對整個中國社會的安定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一、法律法規方面的改革
上文已經提到過如今在我國網絡方面明確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很多不利于大學生成長的因素充斥在網絡中,拿網絡游戲來說,現在我國網絡游戲數不勝數,許多商家為了在網游界分一杯羹,產生了一些惡性競爭,為了追求大學生獵奇的本性,少數不良商家將血腥、暴力、淫穢的信息融入網游中,極少數的網游玩家因為在游戲中跟他人起沖突而演變為現實中的肢體打斗。
筆者認為我國要盡快完善有關網絡方面的法律法規,堅決抵制網頁中存在的不良信息,并及時制止、清除網絡環境中各種不健康的信息,也可以設置網絡警察,盡可能地對大學生在網絡中的違規行為進行教育、制止,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和諧的網絡環境。
二、在學校教育方面進行改革
據調查許多大學生沉迷于網絡除了自身自律性不夠以外,有一部分原因是大學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師講課吸引力不夠,這直接導致大學出勤率普遍降低,就算學校硬性要求將出勤率與學分掛
鉤,這樣還是治標不治本,許多學生雖然身處教室,但是其中睡懶覺、玩手機、聊天者不乏少數,下了課就更不會將精力投在專業課方面,期末考試前往往為了拿到學分通宵突擊,考試結束后就將突擊的知識忘記了大半。這樣的學習態度對大學生個人的職業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的進步都不利。
一項研究表明大學生能否認真聽課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任課教師的語言感染力和專業學術技能。其次,很多大學生表示,希望講師的講課幽默風趣,可以經常跟大家互動,期盼自己大學的學習環境是在幽默輕松的氛圍中進行,這樣上課的時候就可以專注,不會因為對教師的授課方式沒有興趣而睡懶覺、聊QQ、刷微博了。
所以,為了大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學校方面也應該有一定的措施。首先,可以進行大學生對講師任課滿意度的匿名調查,對某些學生滿意度不高的講師進行整體培訓,提高其專業技能水平。其次,可以多多利用網絡教學來增加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加強師生之間的聯系,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沉溺網絡嚴重的學生可以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多鼓勵其參加集體活動,這對防止大學生沉溺網絡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舉措。
三、大學生應當從自己做起,培養相關意識
就算網絡法律法規做得再完善,學校的教育改革做得再出色,最終人文素質是否能夠提高都取決于大學生自己,法律和學校的教育不可能做到滴水不漏,也無法時時刻刻監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所以,要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提升人文素養,大學生應該從自身做起。
首先,加強自律,上網要適可而止,堅決抵制網絡中的不良信息,在大學期間,要將學習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上網娛樂只是一種業余的消遣。其次,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拓寬知識面,豐富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可以經常參加網絡上的課程培訓,將網絡資源合理地規劃利用起來,平時可以多多參加社團和群體活動,增強團體協作能力和為人處世的溝通能力,為以后在社會上拼搏打下堅實
的基礎。再次,要有一定的網絡道德規范,建立誠信友愛的美德,在網絡活動中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不做不良信息的傳播者,培養自己的民族責任感和博大胸懷,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貢獻出自己
的力量。
(作者單位 長春工程學院人文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