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這是一節高一新課,是對前一節所學的物質的量濃度的溶
液配制的基本原理的應用,初步學會實驗室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
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是中學化學中有關計算和實驗基本操作的
重點內容之一,使學生學會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搜集處理信
息的能力,對初中接觸的“質量分數”與剛學的“物質的量濃度”存在困惑,以及對“溶液體積”與“溶劑體積”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對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的應
用,用實驗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消除學生對概念的神秘感和乏味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會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初步學會實驗室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過程與方法:以探究的方式進行新課教學,通過小組討論、實驗設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使學生的基本實驗操作動手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概念理解與動手實踐應用,培養學生自然科學的學習興趣以及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配制。
難點:正確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
【教學過程】
【引入】多媒體播放新聞報道:雙匯火腿瘦肉精事件。這是一種俗名叫“瘦肉精”的藥物,低濃度時可以治療哮喘病,濃度稍微高一點就會引起頭痛、代謝紊亂、血鉀降低等疾病。因此,對藥物的配制人員提出了一個課題:怎樣配制準確濃度的溶液?這節課我們的任務就是來探究怎樣配制準確濃度的溶液。
【預設學生行為】傾聽、聯想實際生活、生產、科學研究的應用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欲望
板書 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
【師】這節課我們不僅要掌握配制方法、步驟,還要研究怎樣配制濃度精確的溶液。實際上誤差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儀器本身的不精確引起的誤差,稱為系統誤差。另一種是在實驗過程中由于操作方法不當而引起的誤差,稱為偶然誤差。因此,我們在實驗過程中要從這兩個方面來減小誤差。
【思考】接受信息(誤差引起的原因以及減小誤差的思路)。
【過渡】以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NaCl溶液為例進行研究。
【探究】如何配制100 mL1.0 mol/LNaCl溶液?
【預設學生行為】分小組設計實驗方案,全班交流,選出最適合實驗室配制溶液的方案。
【設計意圖】給學生創設探究實驗的環境,培養學生創造性
思維。
【強調】要設計出實驗步驟以及每一步所要選擇的實驗儀器。
【探究一】物質的量濃度如何計算。
【探究二】1.怎樣確保配出的溶液體積恰好為100 mL?
2.用到的試劑是什么?用量多少?
3.用到的儀器有哪些?
4.怎樣精確取用試劑?
5.如何實施操作?
【學生活動】略。
【評價】展示學生的設計實驗。
【討論】如何選擇儀器?
【預設學生行為】討論交流,闡述理由:1.燒杯、圓底燒瓶不準確,可造成誤差。
2.由于要配制100 mL溶液,因此選擇100 mL量程的容量瓶。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探究思維,在探討中形成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播放動畫】配制溶液的全過程。
【預設學生行為】觀看動畫。
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掌握配制準確濃度溶液的方法。
【歸納板書】將實驗步驟和操作方法作進一步說明:
1.計算:
m(NaCl)=1.0×0.1×58.5g=5.85g
2.稱量:簡單復習托盤天平的使用。
3.溶解:簡單復習溶解中注意的問題。
4.移液。
5.洗滌并移液(提:為什么要洗滌)。
6.定容(提問:①能不能通過引流直接將水加滿到100 mL?若不能該怎么做?②觀察水面是否達到100 mL刻度的時候,對視線有什么要求?)
7.搖勻(為什么要搖勻)。
8.裝瓶并貼簽(強調:容量瓶的使用:配液儀器)。
【預設學生行為】提出問題:總結實驗操作的步驟,思考問題:在每一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和原因。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
【學生活動】要求學生按照正確的方法把溶液配制一遍。
【過渡、總結】我們通過小組實驗設計、集體討論得出實驗的正確操作方法與步驟。請學生總結配制的實驗步驟。傾聽使學生體驗獲得學習成果的喜悅,激勵學生。
【課后思考】如果用量筒量取液體藥品,量筒要洗滌嗎?
【作業】如何用CuSO4·5H2O配制100 mL1mol/LCuSO4溶液。
板書設計:
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
1.主要儀器
容量瓶、托盤天平、量筒、燒杯、玻璃棒、膠頭滴管
2.實驗方法和步驟
計算—稱量—溶解
搖勻—定容—轉移
裝瓶貼簽 洗滌
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步驟:
計算:NaCl的質量。
稱量:(復習天平的使用)
溶解:在燒杯中用50毫升蒸餾水使之完全溶解(注意:應冷卻,不可在容量瓶中溶解)。
轉移:移入100 mL容量瓶。
洗滌:洗滌燒杯兩至三次。
定容:加水到接近刻度1~2厘米時,改用膠頭滴管加水到刻度。
搖勻:
貼簽:存放于試劑瓶。
【課后反思】
1.精心創設求知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以大家矚目的問題之一“瘦肉精”事件為切入口,展示有關“瘦肉精”的新聞報道,使學生感到親切又渴望了解,親切的是日常生活所能碰到的問題,渴望了解怎樣配制準確濃度的欲望。這時我再順水推舟引出課題:怎樣配制準確濃度的溶液。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時吸引學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重要。我做到了這一點。
2.內容重組,過渡自然
秉著新課程理念“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于是,我做了重新安排,以探究性教學代替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教材上是通過老師演示實驗得出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的方法和步驟,我把其改成了探究式,分小組設計實驗方案,全班交流,選出最合適實驗室配制溶液的方案,這樣給學生創設探究實驗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3.問題驅動,激發興趣與動力
在整個過程中,我都以問題驅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與探究。我設計了幾個問題:(1)怎樣確保配出的溶液體積恰好為100 mL?
(2)用到的試劑是什么?用量多少?(3)用到的儀器有哪些?(4)怎樣精確取用試劑?(5)如何實施操作?激發學生的探究思維,在探究中形成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4.關注學生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
在整個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所有知識的傳授,我都不是直接給出或介紹,而是通過一定的情景,慢慢地引導學生探究、總結。通過學生自己分析、解決問題來構建知識體系。在問題解答方面,產生的疑惑方面,我會盡可能讓大多數學生參與,集思廣益。結果這個做法使學生在課堂上非常活躍,師生互動比較激烈與頻繁,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