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陜西省就實行了高考改革,高考題由傳統固定的教學內容變成必修部分和選修部分。
面對高考壓力,為了適應新的高考模式,我校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對全校開始實施“1+1教學模式”。所謂的“1+1教學模式”,即“1節自主課”+“1節互動課”的組合模式。“自主課”在前,“互動課”在后,學生在“教學案”的引導下通過自主學習充分暴露問題,然后教師在匯總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師生互動解決問題。兩節課合為一個教學過程,共同解決一個或一組教學問題。第一個“1”是自主課(使用教學案),第二個“1”是互動課(使用教案),其中“自主課”強調三個要素,體現學案的價值取向,“互動課”設計三個環節,即“小組展示”“導學釋疑”“檢測小結”體現課堂的結構特色。
下面我以《平拋運動》為例來說明這種教學模式的優點和我覺得欠缺的地方。
第一個“1”,我讓各班成立若干個學習小組,由6~8人組成,成績好的是組長,每組都優差生搭配,以起到好帶差的作用,學生圍圈相向而坐。
首先我告訴大家任務,這節課要掌握的是平拋運動的定義和
性質、研究方法和基本規律以及平拋運動的兩個推論。
接下來讓學生自主研習或合作探究,按要求完成本節學案的
內容(學案是我們老師根據資料的情況,強調了核心考點,補充資料上沒有的題型,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的)。
我的任務是當好“導師”,個別解疑。我會針對個別學生的提問答疑,盡量不影響其他學生的自主學習。因為學生的情況不同,差生、中等生與優等生,給他們基本題型的解答,找出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由各組長收集起來,為上好第二節課做好鋪墊。
第二個“1”,我把上節課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歸類整理。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概念,規律不清;一類是解題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掌握不牢固。
1.第一類問題的具體表現
(1)對平拋運動的性質沒搞清楚,不知道它是勻變速曲線運動,實際是對勻變速曲線運動的定義和平拋的受力特點沒搞清楚。
(2)對平拋運動,合運動和分運動的特點不太清楚,即等時性、獨立性、等效性。
(3)對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上的運動規律不是很清楚,實際是對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不清楚。
2.第二類問題的具體表現
(1)不會畫平拋運動的速度,位移矢量三角形。
(2)對于求比值的問題,不會找出共同規律,寫出表達式,然后根據要求量和某個量之間的正比反比關系來方便解題。
(3)對題目中的臨界問題找不到臨界條件。
針對第一類問題,我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因為不少學生基礎比較差。對于第二類問題,我從學案里選了基本題型讓學生來講解,講解完我會問學生是否正確,有問題的地方讓他們加以糾正,如果他們找不出來,我再糾正,還會問他們有沒有其他方法,注意培養他們思維的發散性,來提高他們對問題的認識深度。最后我會對學生的講解做點評,并總結出解題的基本方法和所用規律。
我選了一道選擇題(2010·全國Ⅰ卷):
一水平拋出的小球落到一傾角為θ的斜面上時,起速度方向
與斜面垂直,運動軌跡如圖1虛線所示。小球在堅直方向下落距離與水平方向通過的距離之比為( )
通過學生對這道題的講解以及我的點評,學生掌握了平拋運
動的基本規律,會畫速度和位移矢量三角形,并用三角函數知識解
題,還記住并會應用結論:
做平拋(或類平拋)運動的物體在任一時刻任一位置處,設其速度方向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θ,位移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α,則
tanθ=2tanα.
對于難度較大的題目,比如臨界問題,我會提出題目中的一些關鍵句讓他們理解,引導他們正確理解這些條件以及一步步解決
問題。以下面這道題為例:
如圖2所示,女排比賽時,排球場總長為18 m,設球網高度為2 m,運動員站在網前3 m處正對球網跳起將球水平擊出。若擊球點的高度為2.5 m,為使球既不觸網又不越界,求球的速度v0的
范圍。
通過討論:
首先,讓學生理解實際的運動過程,排球運動員是在網前3 m比網高0.5 m處擊球,觸網和越界都是臨界條件。
其次,讓學生明白無論是觸網還是越界球拍出后的運動,都只
受重力,有水平初速度,所以球做平拋運動。
最后,讓學生清楚觸網對應的初速度是最小值,越界對應的是
最大值。
分析完這些以后讓學生上黑板做,學生迅速做完了。
通過這節課,我覺得這種教學模式有以下幾個優點。
第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只要學案設置問題恰到好
處,學生是樂意想辦法把問題的答案都找出來。
第二,給學困生一個迎頭趕上的機會。只要差生能抓住課本這個資源,就上課討論過程中可以對自己存在的問題向老師請教。
第三,鍛煉了中等生和優等生的各方面能力。這些學生上黑板做題,考驗了他們的心理素質,鍛煉了他們的應考能力(一般我會根據題目的難度限制解題的時間),訓練了他們的解題規范性,還
提高了他們對題的駕馭能力,因為會解跟能講出來是兩碼事,后者對學生的要求更高。
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這種教學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這種模式是從高三才開始實施,學生不適應,特別是自覺性不高的學生,因為他們習慣了填鴨式的教學模式。
其次,這樣的情況下,教學進度令人擔憂,因為我帶的是校重點班,班上大部分學生基礎比較差,大部分題都存在問題。這樣的互動討論、讓學生講解的模式,特別是有些學生如果再不太會講,很浪費時間。
最后,現在學生手頭有資料,還有學案,題量增大了,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壓力增大了,他們做題的速度明顯跟不上教師的進度,學生很容易出現厭學情緒。
(作者單位 陜西省白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