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能力是人才培養中的關鍵一環,在教學中應將創新教育作為基本出發點。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是對于學生而言,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加強在教學實踐中滲透創新教育,并對學生進行測評、鼓勵,引導學生個人或團體進行創新。對職高生物教學的創新教育進行了探討,以期為職高生物教學提供一些理論參考。
關鍵詞:創新教育;生物教學;職高
一切事物都有兩個層面,教育工作也一樣。就創新而言,教育對它的影響就有培養和壓抑兩種。在這種情況之下,迫使對教育進行改革,將創新這個代名詞融入教育當中,使學生能夠在創新的世界里,對自己有所提高,對能力有所提高,對素質有所提高。
一、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創新精神可概括為善于探索求異,求是求佳,奮力拼搏。生物科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其中蘊藏著生物學家們執著的創新精神。在生物科學教學中,要重視挖掘教材中有關創新的潛在因素,充分發揮“讀史明智”的作用。
在之前的教學中,經常是教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下面聽,教師問、學生答,只是一種由上到下的單一知識流向,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是被動的接收者,學生知道的總比教師的少,這對教學目標的實現大打折扣。通過參加培訓,意識到了此種方法的弊端。后來涉及相關知識時,發動學生自己去利用各種媒體查資料,再利用討論課進行相互交流。在討論的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可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從而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真正做到常教常新,教學相長。
二、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以往的教學方法已不能滿足當前創新教育的要求,教師應立
足現狀,改進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新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輕松、主動地去學習。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應該考慮如何從多種層面出發,依靠自身的知識領域,尋求一個全新的科學方式教學,將教學研究成一個能夠真正適應學校及學生發展的合理教學體系,這樣才能夠帶動學生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和在發現問題中提出獨特的創新意見。而對于生物專業的學生而言,對學生培養就要注重個人創新能力的
提高,這樣就要求教師制訂一套合理的目標、計劃等等。學生更要不斷地去觀察問題,這樣才能找出問題的解決點,并在解決過程
中,進行不斷思考與探索,從而不斷提升自我創新意識。所以,要想更好地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要不斷地激發學生的思想,讓學生能夠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只有學生對答案充滿了無限的渴望,才能產生強烈的創新思維,進而帶動創新目標的實現。正因為如此,教師在日常的學習中,要多鼓勵學生想問題、提問題,并針對問題去查書本、找答案,這樣才能實現思維拓展,最終提高使創新思想得以增強。
三、加強擴散性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只有將學生所學的科目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才能在實踐過
程中有所創新,職高的生物課程正是這樣一個學科。正因如此,教師對此學科的教育進行了系統的擴展,引導學生動腦,在觀察中找細節,在細節中找興趣,再通過興趣將理論知識相互聯系,從而有所創新。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獨立自主地學習,并且培養學生遇到困難敢于面對的精神。在這個過程中,要設計一些擴散性的題目,通過實踐使學生自己找到答案,例如對生物種類的調查、對生物特性的調查、對動物自身免疫的調查等等。通過調查,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增強,思想方式得到拓展,并且通過這些調查,充分培養了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驅使學生遵循著自己正確的方式方法提升自我創新能力。
四、建立評價觀念,鼓勵團體創新和個人創新
建立正確的學生評價觀念,是提升創新能力、實現整體素質的體現。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一個優秀的評價能使一個差學生提高自信,能使一個好學生產生內在的動力,進而打破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所以,教學方法當中,要常對學生進行評價,通過評價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轉化,通過評價對學生自身進行優點發覺,對缺點進行鼓勵改變。并且通過學生反饋的實踐結果,要給予充分的肯
定,鼓勵學生暢想自身的人生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激發他們對人生目標和創新能力的渴望。
“一支竹竿耶,難渡汪洋海,眾人劃槳喲,開動大帆船;一根筷子耶,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喲,牢牢抱成團。”從這句歌詞我們可以得到啟示,個人的力量固然重要,但是卻難成大氣,只有團隊通力合作,才能擁有最大的力量。所以,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對創新意識的看法,不能只注重個人的得失和榮譽,在大是大非上更加要將個人得失放下,把團隊的榮譽放在第一位,因為只有團體的力量,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
總之,教師要對職高生物教育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給予相應的重視,在培養過程中,應該考慮引導創新的作用,用最佳的方式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循序漸進地提高,這樣才能真正開拓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培養高素質、高標準、高能力的“三高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利瑩.對英語教學中創新教育的一些認識[J].教育教學論壇,2011(15):89-90.
[2]王莉芳.生物教學中創新教育初探[J].中學生物教學,2011(03):55-56.
(作者單位 江蘇省東臺第二職業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