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計算機與網絡逐步滲透于各行各業,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貼近,使人們清醒地看到:不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和基本技能,將難以在現代信息社會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通過開設信息技術教育,旨在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并初步具有收集、傳輸、處理、應用現代信息的能力和應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進行學習和工作的能力。這是“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培養適應新世紀人才和滿足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的需要”。
首先,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其
次,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課程。再次,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隨時間變化,內容迅速更新的課程。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全新的教學理念和理論為指導,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利用信息技術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教師改革教學模式,發展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不能采用“填鴨式”的模式來教學,更不能采用“機灌式”來教學。信息技術課最突出的特點是:實踐性很強,一定不能用教師的講來代替學生的學和動手,要大膽讓學生去探索、去操作,要讓學生在動手中學習知識,熟練基本操作技能和培養創新意識,提高應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做到
“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培養適應新世紀人才”。開展信息技術教育,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個極好的途徑。根據信息技術學科的基本特點,我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采用了以下的幾種教學模式,并取得可觀的效果。
一、精心設置新穎的課堂任務,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操作性非常強的學科,需要重點培養學生
動手操作能力。任務驅動是信息技術學科經典教學模式,好的任務設計是任務驅動的關鍵,設置學生日常關心的任務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滿足學生急切希望展示自我的愿望,幫助學生改掉的一有課堂任務就想到網絡上去搜索答案
的“拿來主義”壞毛病,自己動手把自己的想法同信息技術的手段展示出來。教學過程中,教師每一重要的知識點都是通過一個能吸引學生興趣的任務來引導學生攻克重點難點,讓學生在課堂中學
習,在學習中游戲。整個教學活動輕松愉快,學生愛聽,學生愛做,學習的熱情上去了,學習的效率自然就會提高。
二、教師精講理論,學生多練操作
信息技術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光講理論知識十分枯燥,不與操作結合,學生有時真是云里霧里,所以理論知識盡量做到精講,主要還應鼓勵學生多做練習,尤其是一些應用軟件,比如,Photoshop,Flash,老師要盡量講基本的使用方法,在實際運用中學生只有把握基本原理,才能靈活運用。俗話說:“授之以魚,莫若授之以漁。”教師重點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講方法也力求精講、少講,僅把學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識點及難點作為主要內容來講,在實踐中運用這些千變萬化的軟件,把時間最大限度地放給學生去操作實習,只有通過多練,才能讓學生從實踐中加深理解。這樣比只記住理論更深刻,更有實用價值。實踐證明,學生在實踐操作時提出的問題遠比講理論時提出的問題要多得多,深得多。
三、充分利用極域電子教室軟件,加強師生的交互,及時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
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室的功能。我們運用的是極域電子教室4.2版,教師講解時,利用視屏廣播把學生機的屏幕鎖定,但又不完全鎖定,他們也可以控制自己的學生機,一步一步跟教師做,可以和教師同步。學生在課堂練習時遇到問題,可以單獨通過極域電子教室軟件的舉手功能請求教師幫助,教師既可以語音幫
助,也可遠程控制幫助,讓學生的問題及時得到解決,同時又不會影響其他的同學。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任務中去,他們的目標很簡單也很明確,做好以后及時通過極域電子教室的提交功能及時提交給教師。極域電子教室還有分組功能把學生機分組,一改傳統的分組討論時大家擠在一起一窩蜂的現象,學生可在極域電子教室分組工能提供的相對獨立小組平臺上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有時候互相反駁,氣氛嚴肅,有時候學生會在平臺說一些頑皮的話,引得小組成員發笑。整個教學活動輕松愉悅,學生很喜歡這種分組的教學模式,實際上也的確達到教學的預期效果,有時還超出了預期效果。
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會遇到千變萬化的困難,有的有些深度,有的非常淺顯。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階段,心理素質敏感而脆弱,很容易失去興趣和信心。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分層次對待了,對于掌握得比較好的學生,可以提出更好的要求;對于基礎相對弱的學生,教師應耐心講解,適當降低難度,讓學生樹立信心,然后再對其高一些的要求。教師要因材施教,讓所有的學生共同進
步,整體水平提高。作為教師,一定要注意聆聽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并根據情況做出不同的解答。在教與學過程中,要把學生當成朋友,及時指出他們的不足,同時也給他們的成果給予充分的
肯定。
眾所周知,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信息技術教學也是一個隨之不斷探索的過程,因此,我們中學信息技術教師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探究更新、更好的教學模式。
(作者單位 江西省撫州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