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表現性評價區別于以終結性評價為主的傳統評價方式,它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真實表現,更加關注學生能力的提高和素質的發展。下面以VB程序設計為例進行了表現性評價在課程中的實施應用。
關鍵詞:表現性評價;VB課程;應用
一、表現性評價的內涵和基本構成
表現性評價又被稱為“基于表現的評價”“真實性評價”。它是在學生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后,讓學生完成某一任務或工作的現實表現而做出評價,即以學生的實際行為表現為評價內容。它強調的是讓學生觀察、測量、操作器材并記錄或解釋所得數據,評價所涵蓋的范圍可以包括學生的觀察、收集信息、動手操作能力、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與他人交流合作能力等各種能力的整體連用。
表現性評價的最終目的是要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它由3個要素構成:表現性評價目標、表現性任務、表現性評價
量規。
二、表現性評價的應用
1.確定教學目標
VB語言程序設計是一門典型的具有操作性和實踐性特點的計算機科學課程。該課程的教學目標體系包括下列內容:
(1)知識類目標
理解并掌握課程要求的基本知識,加深對已有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提高原有技能;在熟練掌握陳述性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對知識的應用。
(2)能力類目標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信息意識和主動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學會溝通、合作交流和社會交往的能力等。
(3)情感類目標
現代學習觀、科學求實精神、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和交往能力等。
2.確定評價主體
按照人才培養方案,計算機語言類的專業基礎課的開設是在二年級下學期。
教師方面:根據本人研究計劃,該課程的授課任務經本人向教學部門提出申請,最終由本人親自實施。
學生方面:2009年入學的計算機應用高職班可以作為研究實施對象,即095計應1班(40人)和095計應2班(38人)。兩個班級學生入學成績基本相同,知識、能力尤其是計算機操作能力的程度基本相同。其中,選取095計應1班為實驗班,將對該班級的VB語言項目設計進行表現性評價;095計應2班為對照班,對該班級進行傳統評價,即僅根據學生作品給出一個整體項目設計的成績。
3.選定具體項目任務
本研究的實施是在學生完成VB語言課程基本內容的學習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因此,將實踐研究的時間選定于2011年5月,即在期中之后的綜合設計周進行,持續兩周時間。筆者作為兩個班級的授課教師,在項目設計環節中直接參與到項目設計的評價過程中,取得第一手資料。在研究過程中,對實驗班采用表現性評價,對照班采用傳統的終結性評價。
4.共同設計評價量規
筆者將組織表現性評價的實驗班級開討論會,一方面給學生介紹表現性評價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實施方法;另一方面,在學習目標明確的前提下,適當運用頭腦風暴方法,向學生征求VB語言項目設計的評價指標,并于會后加以分類整理,從而形成VB語言項目設計的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量規的設計方法,對VB語言項目設計內容加以分析,制訂出項目設計過程中的幾個量規如下:
(1)VB語言項目設計報告量規
該量規是在學生完成項目設計任務,并提交相應的設計報告
后,教師對其項目設計報告進行評價使用的量規。
(2)項目設計過程綜合表現及能力檢查量規
該量規是對學生在項目設計全過程的綜合表現進行評價的重要量規,該部分內容較為抽象,主要由教師確定評價項目及評價內容,再與學生討論之后,確定最終量規。
(3)小組合作量規
該量規是由教師為各個小組整體表現進行評價的量規工具。
5.程序設計實施
在程序設計能力的培養方面,由于學生以前進行的訓練較
少,許多學生對程序設計表現出無所適從。在本次項目設計之前,筆者把諸多表現性評價量規發給學生,給學生講解項目設計報告書寫的基本要求。另外,在項目設計過程中,把項目設計綜合表現量規和能力檢查量規發給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評和自評。教師對學生在項目設計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予以糾正和指導,并做好記錄;同時督促學生做好記錄,明確錯誤內容及修改方法。項目設計報告先由學生自評,各小組內互評后,交教師驗收、評分,做好記錄。
在實施過程中,每周課程結束后,進行評價打分。通過自評互評來發現自己的不足,進而進行改進。教師也要通過評價表來了解學生。
將表現性評價應用于VB語言項目設計中是可行的,也給筆者以后的教學工作帶來很多啟示,在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表現性評價既有優勢(如有助于促進知識的深入理解和積極應用,有
助于促進多種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激發學習動機),但是也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相信,隨著新教育改革的推進與深化,這些待研究的問題也會逐漸得以解決。
參考文獻:
[1]馮生堯,謝瑤妮.英國高考中的表現性評價:中心評審課程作業[J].比較教育研究,2006(8):195.
[2]葉瀾,吳亞萍.改革課堂教學與課堂教學評價改革[J].教育研究,2003(8).
[3]張遠增.教育評價方法認識與教育評價實踐建議[J].管理與評價,2003(9).
(作者單位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揚州商務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