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過程應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以下是對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及互動互促的上課模式的探討,學生人人都有機會發出自己個性化的聲音,充分展開思想與思想的交流碰撞,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悅及學習的幸福,分享成功的喜悅。
關鍵詞:交流;對話;分享;快樂
前不久參加了一次市里舉辦的高中語文課堂展示活動。有一節課出了點“小意外”:一個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未按照老師精心引導的方向回答,而是鮮明大膽地提出自己相反的看法。教師雖幾次想打斷,欲將其引回預設好的答案,但最后宣告失敗。不僅如此,這個學生的觀點還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一時氣氛顯得有些尷尬。這引發了我對語文課堂教學形式的思考。
李鎮西博士在《共享:課堂師生關系新境界》一文中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個極具誘惑力與親和力的圖景——“共享式”對話情境
教學:“面對美味食物,師生共同進餐,一道品嘗,而且一邊吃一邊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快朵頤的樂趣。在共享的過程中教師當然會以自己的行為感染帶動學生,但更多的,是和學生平等地享用同時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強迫學生和自己保持同一的口味,
允許學生對各種佳肴做出自己的評價。”“在愉快地分享中師生都得到滿足,都獲得營養。”這已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不是為實現教學的任務做鋪墊,而且是洋溢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這種強調師生間交流對話的模式也許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語文教學中接觸相當多的課文是文學作品,這些作品運用的是形象化的“描寫性語言”,這種語言不能像自然科學的“解釋性語言”那樣精確,其意義往往形象、不固定,有待于讀者進行再創造,去加深認識。因此,對話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與其他學科相比尤為重要。
一、教師與學生的對話
傳統的語文教學幾乎是教師一個人獨白,包辦替代了學生的思考權和話語權,學生喪失了主動性和自主性。而在“對話式”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不再是灌輸與被灌輸的主客體關系,而是一種精神性對話交流關系,在教師營造的對話氛圍中教師和學生都處于相對自由狀態,可以不受課堂束縛,自由地表達各自的意見,在聽取“他人”的意見時進入到了更加廣闊的思維空間。弗雷爾說:“通過對話,學生的老師和老師的學生之類的概念不復存在,一
個新的名詞產生了,即作為老師的學生或作為學生的老師。”
二、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傳統語文教學很少關注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橫向關系,使學生在相互對話、相互影響過程中所產生的教育因素被完全忽視和浪費。“對話式”語文教學鼓勵學生各抒己見,相互交流。如,課堂中的“討論式”教學為學習提供了這樣的機會:教師可以按照“小組”的形式,讓學生根據某一問題展開討論,在相互交流中達到提高。通過學生個體之間、學生個體與群體之間思維的碰撞和交融,來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情感、共享語文世界的精彩與美妙。學生由傳統意義上的邊緣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語文課堂由此呈現出生動活潑的動態局面。
三、學生的自我對話
自己與自己對話,乃是對話的高級形態。語文教學的任務就是要使學生的自我對話自覺化、理性化。通過與內心深處另一個自己對話,從而發現另一個自己,發現一個真實的自己,發現自己的局限、偏見、愚昧、冷漠、恐懼,發現自己的熱情、靈感、勇氣、創造力、想象力和獨特個性。“對話式”教學中,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又是學生學習的平等參與者。一方面,教師要相信學生有表達見解的能力,有自我發展的潛能;另一方面,學生要相信教師有引導幫助自己發展的能力,同學間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進行真誠的交流和溝通,這樣“交流對話式”教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
對話。
許多心理學研究也論證了知識的保留、回憶與信息的適當應用之間的關系。交流對話恰恰能使學生多次運用原有知識來獲得和使用新知識。大多數同學認為用交流對話法上課時知識外延和信息量大大增加。可見,學生獲得知識并不單單通過教師的課堂講授,而是可以通過討論,利用原有的知識來獲得和鞏固新知識。
當然進行交流式教學還存在很大的困難,涉及教師權威人格的消解、教師自身理論和業務素養的提高、學生專業學識的欠缺、對話的無序等等。筆者認為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從而提高自身素質。
1.加強理論學習,與時俱進,開闊視野,成為研究型教師
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求具有廣闊的視野、豐富的知識儲備。只有強有力的理論知識作支撐,才能培養學生開放、創新思維的能力。
2.意識到民主、平等是對話交流的首要法則
把學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權利、有尊嚴,正在發展成長中的人,只有師生平等,教學民主,學生的智慧、才能才得以充分的發揮和發展。而這種平等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及思想認識結合起來,從而打通了教學與生活之間的隔閡,使教學不僅局限于書本,而是將外延拉到生活的世界之中。
3.教師要努力發揮自己的教學智慧
采用切實可行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挑起學生的對話欲望,激發他們的交流熱情,勇于表達自己獨特的理解、感悟和體驗。這里如何正確評價學生的回答顯得尤為關鍵,應有“不唯上、不唯書、不唯師、只唯實”的觀念。
信息時代的形勢下中學生思想活躍,自我表現意識強,有較強的獨立性,對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喜歡爭論并按自己的標準進行判斷。教師必須尊重他們的這一特點,有目的地拓寬教學視野,實現多渠道開放式教學,并保護、鼓勵他們獨特個性的發展。也就是能有這樣的認識:學生是自由式發言,并不在于“是”與“否”、“對”與“錯”,而在于是否在自主學習中動了腦筋,在于說的是不是自己的觀點。當然要有這樣的認識,老師必須深刻領會新課改的精神,大膽擺脫高考指揮棒的束縛,才能真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陳永明.現代教師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07.
[2]馮忠良.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李鎮西.共享:課堂師生關系新境界·課程·教材·教法,2002(11).
(作者單位 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