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農村中學教師要利用獨有優勢,挖掘出語文教學資源,并達到運用。農村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擷豐富多彩的自然社會資源,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語文學習;激勵學生挖掘民間文化資源,激發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利用淳樸的民風熏陶學生情商,讓他們辨偽存真;讓淳樸樂觀、卑微卻堅韌向上的農民形象成為鼓舞學生不斷前進的不竭源泉,如此農村語文教學工作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成功。
關鍵詞:教學資源;農村;社會文化
隨著信息的快速發展,語文教學資源的豐富與少寡是能否適應當今語文教學和學習,在新課程改革后變得更加靈活自由,更具自主探究、自我發展性的關鍵。在資源相對貧乏的農村語文教學中,如何拓開新的一隅,挖掘出農村所獨有的教學資源,成為每個農村語文教師新的抉擇。農村清新怡人的自然環境、淳樸美好的人文特色、厚重深邃的民間文化資源,是語文教學中可以引入的極好素材。
一、引導學生采擷豐富多彩的農村自然資源,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形成親近自然的“大語文”學習觀
一切文學大師成功的秘訣,在于他們是真實的發現者,他的作品也是其個性和審美態度的產物。縱觀古今中外的文學巨子,故鄉是他們文學中一個永恒的母語,通常也成為一個人靈魂永遠的棲息地,在農村中學生的視野里,農村所獨有的、簡單的景致:青山、綠樹、小河、古井、黝黑的石板橋、風雨中的小樓閣、低矮的屋檐、古樸老屋……不再是他們視覺上的形象,已成為寫作中可以擷取的素材,有時候也成為他們情感的歸屬地。2006年的全國中學作文大賽,云南省榮獲全國一等獎作文《我家住在蕎麥地》的作者,正是通過親身觀察山村獨特的自然景觀、人俗風情,最終以飽含深情的筆墨訴諸文字,才打動了評委,打動了千千萬萬的讀者。可以說作者的成功,正是因為他讀懂了自然,頭腦中有著自然這個“大語文”,才成功的。學生閱讀自然更能讓他們悟盡自我,農村自然景致的美好能讓學生獲得心靈上的寧靜,摒棄一些客觀干擾,守得一隅精神家園。同樣,農村豐富的生活畫卷也在向學生打開,譬如花燈、廟會,各民族的特色風俗:打歌、賽馬……內容以飲食、百貨、游戲為主,有著濃厚的喜慶氣氛,而又知識層面廣泛,內涵豐富。這些素材根植于生活的土壤里,散發著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有著質樸無華、天然的生動性,可是它們也常與平庸、粗俗等因素沉浸在一起。對于這獨特、紛繁、復雜的場景,可以進一步指導學生的習作不僅選材要“嚴”,而且挖掘領悟要“深”,才能把這些獨特的寫作資源與個人內在感悟融合起來。只要持之以恒地留心自然,學生不但能從鄉村自然社會中學到并積累豐富的語文知
識,而且也在潛移默化中凈化了心靈,完成語文思想情感的學習、陶冶和鍛煉。
二、激勵學生挖掘民間厚重的文化資源,進而激發他們對祖國文化廣義上的熱愛
我國幾千年深邃的民間文化資源,蘊涵著廣博的民族文化和傳統的民族精神,對于語文學習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它能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扎根在學生心靈深處并以此為基礎構造自己的精神家園。如何讓學生對豐富多彩的傳統習俗有更深刻的領悟,“到民間去采風”,學生對身邊的民間文化的關注,從傳統佳節到地方特有節日,從祖輩口中聽到的典故、傳說到幼年唱到的童謠等,都會在學生的調查和回顧中越來越鮮活。這對語文素材的學習和積累、語文情感的熏陶都將事半功倍。
三、利用淳樸的民風熏陶學生情商,讓他們辨偽存真、樂觀
向上
農村、鄉下相對城市紛繁復雜的生活,有著它特有的清新恬靜。人文環境的淳樸,為身處農村的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平臺。清新怡人、幽靜美好的家鄉好比陶淵明向往的“桃花源”,鄰里的和睦比城市鋼筋水泥的隔膜要溫暖許多,樸實農民勤勞、向上的本色,更讓與之朝夕相處的學生心靈受到良好的熏陶。而這種情商的存在,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更加如魚得水,語文學習本來就是一種觸及心靈的領悟,能把農村獨有的淳樸的民風融入學生的學習中,更能讓學生守望一份真誠而單純的精神世界。作為農村教師,教學中更應該有效利用這種情感上的資源,在老師與學生的對話中,在文本與生活的對話中,讓學生秉承對真、善、美的追求,教會他們通過觀察、對比,領會感悟,達到辨偽存真、樂觀向上。
四、讓淳樸樂觀、卑微卻堅韌向上的農民形象成為鼓舞學生不斷前進的不竭源泉
從古到今,農民形象是那些關心民生疾苦,深知農民百姓乃天下根本的文人墨客、有識之士心目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唐太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杜甫“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直至2008年溫家寶總理向武警戰士們喊出“是誰在養你們,是人民!”可以說每一個朝代的更迭,社會的發展進步,農民都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讓學生走近農村,親近農民百姓,增進感情,學習農民的本性和精神,學會不忘根本,了解農民的生活現狀,去挖掘出一個個鮮活的素材,語文學習中、寫作中學生還會文思枯竭嗎?當然不會,他們會更加熱愛他們的家鄉,熱愛他們的親人——農民
百姓。
在農村從事語文教學的教師要充分利用特有的濃郁地方特色和文化風情這一課程資源,讓學生在尋常事物中體驗生活的情趣,引發學生在各個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淀。新課程標準提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各種語文課程資源。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教師應從課堂到課外,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讓學生對生活有精微的發現和感受,把知識學習和情感體驗融匯在一起,激發學生對藝術、對生活之美永恒的渴求,如此,農村語文教學工作才可謂成功。
(作者單位 云南省大理州祥云縣祥城鎮第二初級
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