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作為一位現代文學家,他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對后世的影響是空前的。
回憶性散文《藤野先生》寫到了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除回憶藤野先生這條明線外,本文還有一條內在的暗線,那就是作者的愛國之情。
我們知道,作者離國去日本,本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誤診的病人。但他為什么又毅然決定告別恩師,棄醫從文呢?本文主要寫了兩個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電影”事件,這兩件事深深刺痛了魯迅,令他深切體會到弱國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認識到了國人的麻木,進而認識到學醫并非一件要緊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作者之所以棄醫從文,是因為中國民眾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醫學只能解救病人肉體的痛苦,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喚醒民眾的覺醒,作者的這種將個人志愿與祖國前途命運結合在一起的精神,正是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體現。
從本文看,作者離開東京到仙臺學醫,直接原因是厭惡東京的學習環境,厭惡清國留學生的渾渾噩噩,厭惡他們把環境搞得烏煙瘴氣。但聯系魯迅的人生追求和寫作背景來看,有更為深刻的內在原因,他是懷著救國救民的強烈愿望選擇學醫的,可就在醫專學醫時,有一次看槍斃中國人的電影,使魯迅受到了極大刺激,他認為自己首要的是改變國民的精神,而要改變精神的重要方法就是文藝,用文字敲開國人塵封的、麻木的靈魂,所以可以看出,魯迅從東京到仙臺學醫,后又棄醫學文,這一過程無不滲透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作者兩次易地求學、兩次輾轉奔波,愛國情懷始終懷揣,文章寫對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失望和厭惡,是作者愛國思想的表現,即使是往仙臺途中記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鄉關何處是”的家國愁思,作為一個愛國者很自然會產生憂念祖國“風雨如晦”之感,這同“水戶”這個地方心中就升起對朱舜水這位愛國者的敬慕之情是一致的,魯迅對“日暮里”和“水戶”懷有深刻的印象的原因都出于他的愛國主義思想,作者初到仙臺受到免交學費的優待和職員們在生活上的關心,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
是“物以稀為貴”。這里飽含著一個弱國國民的辛酸,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文章結尾處寫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后,又寫道:“于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這最后一句所表達的仍是一種愛國主義的感情。
是愛國促使了魯迅從東京到仙臺,是愛國促使了魯迅棄醫從文,更是愛國促使了魯迅由一位文人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強烈的救國救民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踐行了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
(作者單位 湖北省陽新縣白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