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學生用來鞏固新知、發展能力,教師用來檢查教學效果、進一步指導學生學習的手段之一。教師通過作業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根據作業的完成情況來調節和改善自己的教學。作業如何布置、作業如何批改反饋,又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高。或許可以這么說,“得作業者得天下”,那么到底怎樣的作業布置、批改、反饋才是有效的呢?事實上,作業從教師的布置之初,到學生如何完成的過程,再到教師的批改方法,然后是講評反饋,最后是學生的真正習得,是一個科學的系統,是很有講究的。根據多年教學第一線的工作經驗與反思,試就作業布置與完成現狀與作業批改反饋的反思策略方面談幾點粗淺的看法,以期拋磚引玉、一石激浪,得到廣大同行的睿智之思,最終集思廣益,切實提高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英語;作業;對策反思
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學生用來鞏固新知、發展能力,教師用來檢查教學效果、進一步指導學生學習的手段之一。在教學中,作業是作為體現教學質量的載體之一出現的,在檢查“教與學”的質量,發展學生智能,反饋教情、學情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調節作用。批改作業,是我們教師每天的必修課。然而,現實情況是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還沒有完全認識到作業在知識能力習得與發展這個科學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下面就以筆者從事多年的高中英語教學而論,對于如何科學地布置、批改、反饋作業就存在不少誤區與缺失。
一、作業“生存”現狀
1.作業的布置與完成
(1)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性不夠
學生在作業方面完全處于被動接受地位。作業的布置無論是類型還是數量完全是教師說了算。現在很多教師的作業布置僅限于讓學生天天忙于按時按量完成作業,不管學生有沒有能力完成。還有些老師布置作業,每一屆都一樣,到這個單元,就是這幾句中譯英、這幾道選擇題,題目內容陳舊不堪,激發不了學生的作業
熱情。
(2)作業布置的“一刀切”與“原生態”
“一刀切”與“原生態”是指教師在作業布置時,沒有對作業的內容進行有的放矢地整合,純粹是“拿來主義”,絲毫不考慮學情,更忽略生生之間的差異。大量重復機械的作業在占據了學生寶貴時間的同時,更在無形中打壓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3)作業完成的嚴重“失真”
不可否認,現在的教學受到教材改革、課時緊張、學生學情復雜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大部分教師只有把作業留給學生回
家完成。于是,在回家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受到網絡信息無所不有的影響,學生作業的真實性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筆者遇到過這樣一位學生,平時作業班級里數一數二,所以課上作業反饋時,我一般不用再去盯牢他,然而令人費解的是,他每次考試都不理想。因為他在班中作業是最好的,我就以為他不存在抄襲他人作業的可能性。結果屢次考試成績不理想之后,我就以為他屬于臨場發揮心理不穩定型,結果和他多次談心之后才發現,他每次的作業,幾乎都想方設法從網上尋求答案,只為了能給老師留下一個好印象。類似這種現象的發生,結果就是導致老師在作業批改中了解不到學生
真正的學習情況,錯過了最佳的補缺補漏時機,長此以往,就造成了知識鏈的嚴重脫節。
2.作業的批改與反饋
(1)批改潦草與反饋無效
有部分老師在批改時只是象征性地打鉤,根本不管學生對錯。于是出現了很多題學生做過好幾次,結果最后還是錯的情況。學生主動思考、自我檢查的積極性受到壓制。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教師在作業布置環節就走入了誤區,批改時,由于作業量大,老師力不從心,只能敷衍了事。大量的作業在講評反饋方面也存在難度,再加上訂正的要求不明確等后繼因素,最終往往導致了作業失效
的結果。
(2)作業批改耗時,無暇反饋
據我觀察,大部分英語老師平時要花很多時間在作業批改上,再加上平時詞匯手冊默寫、小測驗、月考等等,忙得團團轉,結果有限的精力被無情地分散,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每天殫精竭慮于作業批改中,探索教學的時間難以保證。而這種現象的形成,歸根結底也是事前作業不精選所導致的,害了學生,也累了老師。
(3)作業批改缺乏熱情,得不到積極反饋
教師在作業批改時,方式方法往往簡單、枯燥、死板。很多教師為了追求速度,在批改中僅僅使用簡單的“√”“×”“?”等符號,從來不給學生的作業以適當的評語。學生只知道自己是錯是對,但對于自己為什么對為什么錯卻是茫然無知的。以中譯英為例,大部分教師就勾勾叉叉地對作業進行批改,而學生拿到作業本時,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不正確或不規范了。其次,教師使用的評語也是千篇一律,甚至于很多學生知道自己作業本上不會有什么驚喜,拿到作業本看都不看一眼。
二、對策反思與實踐
認真思考反思了上述問題,我試行了以下對策,不敢說效果顯著,但卻在實際的教學成績反饋中切實有效。
1.結合多種作業形式與批改形式,切實貼近學生,讓學生一題一得
(1)即時作業即時批改
對于當堂作業,我選擇的是走動批改。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我就拿著紅筆,走到第一組第一個同學面前改作業,他做多少題我就改多少,然后輪流往后面改。就這樣,我從一組走到四組后,一半學生的作業已經批完。這樣批改的方式至少有兩個好處:①可以及時了解每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碰到個別錯誤,我會當面給學生指出來。如果是普遍問題,留著集中評講。在這個環節上,我為學困生所投入的時間也是最多的。②可以幫助學生養成好的作業習慣。很多學生做作業時不講究格式、字跡潦草等等,我在巡視批改的時候,發現這樣的問題,及時糾正,在源頭上杜絕了這類情況的發生,保證了作業的質量。我的理念是:寧愿辛苦自己,也要盡量發揮每一分鐘的效率,盡量多給學困生一些幫助。課堂作業在講評時,有些作業還可以采用競賽搶答、小組比賽的辦法,當堂集中批改,這樣既可以馬上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
極性,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
(2)學生自改和互改
授完本節課內容后,檢測一下教學效果,教師選擇本課生字詞、重要句型、習慣用法、語法及其相關的知識點,編幾道與時俱進、觸類旁通的練習題,讓學生當堂完成,讓學生自己改或者交換批改。這種方法既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又能促進學生對本課所
學內容的鞏固。因為學生自己改或者交換改,既能使他們及時發現和改正自己作業中出現的錯誤,又可以使他們從別人的作業中發
現錯誤,從而吸取教訓,避免類似的錯誤再次出現。
(3)教師面批
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要做到人人過關。教師可以利用課外時間與學生面對面,逐題批改,及時指出錯誤,啟發弄清錯誤的原因,并要求學生馬上進行訂正。在英語這門學科中,我認為作文和中譯英就最好采用面批的方法。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寫作時會碰到很多問題,如果不進行面對面的指導,根本沒辦法讓學生領會到寫作的技巧。比如,很多學生寫英語作文時,都是用漢語思考,把想寫的內容先寫成漢語,然后再逐字逐句地翻譯成英語,這樣寫出來的英語作文,語句不通,單詞用得不到位,時態混亂。而如果不面對面的批改,僅靠最后簡單的評語或修改,學生進步空間有限。面對面的批改后讓學生重新用英語思考,用英語的習慣來遣詞造句,慢慢的英語寫作水平就會得到提高。
(4)“粗改”與“精批”有效整合
對詞匯、句型和交際用語構成的復習性練習,教師只需給予對與錯的評價即可,甚至可以根據學生水平分層次抽取適量樣本進行批閱。而對要求比較高的“三會”或“四會”詞匯、語法、交際用語及作文等構成的各類強化鞏固性練習,批閱時不僅要給予對與錯的評價,還要對學生寫錯的予以更正并指出錯誤原因。筆者在批改中譯英時,就會對每一個小題都打分,讓學生很清楚地知道,他錯了幾個點,這樣的“精批”適用于本該面批但實在找不出時間的時候。“粗改”與“精批”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可以使教師在評講作業時做到有的放矢,而且能使學生知道自己在知識上的缺陷并做到對癥下藥。
2.變一次性作業為連貫性作業,加強師生互動,建立長效反饋機制
(1)作業等第的“二次記分”法
在評價學生作業的問題上,傳統的做法往往是教師經過一番審閱和批改,然后給予一次性的成績,學生很少去思考和訂正。二次記分的做法是:先由老師對學生的作業先打一個成績,并給予恰如其分的評語。然后將作業發還給學生,要求他們對照評語,反思作業過程,認真訂正作業。如果訂正之后正確,便追加成績,否則便不給分。這種方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及時訂正作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還能使學生逐漸養成仔細檢查作業過程、自覺優化思路的良好學習習慣。我認為,這樣的方法比較適合于單元檢測題和作文。
(2)批改“典型”
教師用傳統的批改方法先把所有學生的作業批改一次,在批改過程中,注意記錄學生的一些典型錯誤。然后在課堂上,以自己做作業的方式把錯誤典型展示出來,然后讓學生來說出老師的錯
誤。由于學生長期被教師評價,一下子批改教師的作業,積極性很高,會批改得特別認真,在批改的過程中,學生就會進行一次系統的反思,弄清楚思路,加深對問題的認識。這種方法組織、運用得巧妙的話,可讓學生記憶深刻,產生自豪感,甚至會成為學困生轉變的契機,使學困生在集體面前獲得成功,使他們內心產生“愉快效應”,激發他們好學的積極性。
(3)評語多樣化、人性化
大部分教師在批改作業時,使用較簡單的評語,如,A、B、C等,這樣的評語,根本激發不了學生的上進心,我在作業批改時,除了打上等級以外,會偶爾發揮我簡筆畫的特長,隨手畫個可愛的笑臉或失望的淚眼,下次批改作業時,我會滿心歡喜地發現,學生的作業字跡工整了,反復發生的低級錯誤沒有了,有時也會有學生回贈我一幅圖,讓我在批改作業時也時常會會心地微笑,樂在其中。其實,教師的工作不僅僅在于傳授,更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我們面對的是有差異的學生,要看到學生的進步,看到學生的成績,以鼓勵為主,對學生在作業中表現出的進步要給予充分肯定和真摯的鼓勵。讓學生感到老師對自己寄予很大的希望,從而激起學生作業的積極性。反饋作業時,盡量捕捉學生作業中的閃光點。例如,學生的作業寫得既正確又漂亮的,我們給他們寫上“Well done,my
lovely boy/girl”等等。對于作業完成不夠好的,我們可以給他們寫上“Try your hard, dear”……我們老師手上沒有別的財富,但我們有的是“五星”和“A”,只要學生作業做得好,我們可以給他們更多的“五星”和“A”,學生看見這“一個個閃光的五星”“一個個鮮紅的A”,學習的勁頭會更足。我想:任何一個學生,在他的內心深處都有渴望成功的欲望。我們老師只要長期堅持激勵學生,學生每做一次作業都會產生一種成就感,也就會更加喜歡作業。
(4)建立錯題庫
教師在每次批改作業時,把學生最容易錯的題,編入錯題庫。就其內容可以分為語音、詞匯、句型、語法和理解等方面的錯題集。教師在教完一個系列的教學內容后,把這些平時作業中易錯的題
印發給學生,再次讓學生練習,然后教師再逐項評講。這不僅是一次公開批改作業的過程,也是指導學生如何擺脫困境的過程。
總之,學生做作業、教師批改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師生雙方獲得信息的重要通道。而教師批改學生作業的過程不是一種簡單機械性的重復勞動,而是一種復雜的、呼喚創意和熱情的工作,需要教師憑著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憑著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才能夠把學生的作業批透,獲得教學信息反饋的第一手資料,為課堂教學打下基礎。在優化作業布置的前提下,作業批改只要得法,不僅有利于減輕教師負擔,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正視錯誤的習慣,從作業批改和訂正中學習好的方法,使他們在知識的掌握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只是筆者多年在教學第一線工作的點滴經驗與反思,嘗試就作業布置與完成現狀與作業批改反饋的反思策略方面談幾點粗淺的看法,以期拋磚引玉、一石激浪,得到廣大同行的睿智之思,最終集思廣益,切實提高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 上海市南匯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