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很經典的話“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精彩地概括出語文課的內容,從中可以看出語文課具有無所不包、內容豐富、教學題材鮮活的特點,是一門深受學生和老師歡迎的學科。但在現實中,高考作為語文教學的指揮棒,過分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語文成了一門純技術性的學科。長此以往,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就會蕩然無存。
這種現狀扼殺了素質教育的出路。高中新課程的改革為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高考依然是教學的指揮棒,新課程的實施改變了試卷各部分的分值,客觀題由原來的90分減少到33分,主觀題的分值相應增加,這體現了語文教學必須體現高中教育的共同價值,著眼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使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為了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高中語文教師應優化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方法,而語文課前三分鐘演講則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所謂語文課前三分鐘演講,就是利用每節語文課前三分鐘左右的時間,通過學生演講的方式,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鍛煉膽
魄,充分體現新課程“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這一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創造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具有其他教學環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具體的操作過程
1.根據高一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來確定
高一的學生剛從初中升到高中,還處在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不懂得自己去找話題、找內容,所以老師在開學的時候應該給予指導。例如,可以先進行自我介紹,內容與必修一的第一單元“認識自我”聯系在一起,由于我們高一寫作的內容主要是記敘文,可以指導學生講一講他們最難忘的事等等。
2.演講的方式
演講順序按學號進行,一學生講,下一號的學生進行評論,如果還有時間的話,其他同學也可以當場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師對學生的演講和評論做點評,起到鼓勵學生的作用。
3.搭建舞臺,讓學生各顯才能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演講不限形式,可以是很規范的演講,可以是對一件事、一本書、一篇文章的品評,也可以是針對一些敏感的、熱門的話題給出一些論題進行自發的辯論等。
二、效果分析
1.培養了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為了創作好的演講稿,學生常常為了找到自己最滿意、最欣賞,同時又最精彩的名言警句、名人軼事、優美詩句或經典論據,廣納博采、不辭辛勞,廣泛地搜集書刊報張,廣泛地瀏覽、查閱,精心地摘取。學生快樂地閱讀著,不但享受著閱讀的樂趣,還培養了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拓寬了視野。
2.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并鍛煉了發表個人見解的膽魄
“課前三分鐘演講”活動是學生在課上的一種有組織的活動,是一種能表現個人能力,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的嘗試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是配角,是引領者,是聽眾,或者說是導演,學生是主角,是演員。雖然是短短的三分鐘,但他們要把一個故事、一個成語、一句名言、一段新聞,完整準確地表達出來,需要有課前充分的準備活動,查找資料、組織文字、熟記于心等。因此,課前演講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每次看著下課后同事走進辦公室,垂頭喪氣地說現在的學生
對回答問題太不積極主動了,一節課講下來累死自己了。想一想,學生在小學的時候不都很積極嗎?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怕發言了,難道這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嗎?后來經過開展課前三分鐘演講,我發現一個人的膽量是練出來的。當他們硬著頭皮戰戰兢兢完成了第一次講演后,我給他們表揚性的點評,又鼓動學生用善意的掌聲鼓勵他們,他們的自信心就更足了。一次,兩次……學生的演
講,課堂回答問題都比以前活躍多了。原來每個人都有表現的欲望,都想當眾施展自己的才華。是“課前三分鐘演講”活動讓他們沖破膽怯害羞的圍墻,為他們搭建了表現自己口才的平臺,使他們的膽量得到了鍛煉。
3.培養了學生的評價、分析能力,學生的寫作能力最終也得到了提高
“課前三分鐘演講”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為了準備演講,學生要選擇材料和組織材料,進行認真的思考。怎樣進行論述,先說什么,后說什么,怎樣開頭,怎樣結尾,怎樣提出問題,才能吸引觀眾,這些都要進行認識、分析、歸納、推理、判斷等各種形式的思維活動,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評價、分析能力。此外,進行“課前三分鐘演講”等于是引導學生進行口頭作文的訓練,加上“課前三分鐘演講”這個活動通過讓學生閱讀,積累了很豐富的素材和大量優美的詞句,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寫作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三、課后反思
著名語文教育家呂叔湘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
把課教活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所以,語文老師要擺脫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及時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但改革的路遠沒有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著實碰到了一些困難,意識到課前三分鐘演講必須循序漸
進,提出過快、過高的要求往往會使結果適得其反。
(作者單位 廣東省梅州市曾憲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