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師多一點關愛,學生的未來可能會更精彩,尤其對特殊學生。
本學期我任初二年級(1)班的班主任,學生踏進中學雖已一年多,但仍像小學生那樣天真活潑。望著那一張張花季笑臉,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責任,我要用我的付出讓這些花朵開得更燦爛,讓他們在這個集體中充實地度過每一天。學生都是從農村來的,有好多學生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自己則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成了留守兒童。除了這些留守兒以外,還有三個孤兒,幾個單親。還有幾個父母雖雙全,但有一方已喪失勞動能力。無論在生活上、情感上,這些孩子都或多或少,甚至完全缺乏關愛。
摸清了孩子們的情況,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我關愛他們,幫助他們,教育他們。歸納起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告訴學生,老師愛他們每一個人
剛接班主任時,學生對老師充滿了期待,當然也有懷疑,我用行動告訴他們,我愛這個班級。班級環境不太整潔,我就親自動手整理整理,地上有垃圾我就動手掃一掃。看到有些同學的衣服沒穿好,我就幫他們理一理。有一次,班上的一個單親學生生病了,我陪她到醫院掛點滴,回來后我又送開水到教室給她吃藥,我感覺到她當時很感動。全班的學生也會因為這些事情而更加親近老師。漸漸的,有什么事情學生也能主動找我談,有的甚至跟我比和親人還要
親,特別是那些特殊學生對我產生了一種信賴,對我完全敞開了他們的心扉。
教育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離開了愛,就沒有了教育。學生覺得老師關心他們,如果老師提出什么要求,他們也就會樂意接受。
二、提示學生,每一個人都是優秀的
學生多是從村小來的,父母長年在外,缺乏管教,小學基礎薄弱,總體成績偏差。他們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當然也就對學習缺乏自信,認為自己成績不好,反正自己是差生,再學也沒用。有一次我問一個老是遲到的留守學生遲來的原因,他說反正他是倒數,學又有什么用,要不是家長讓他來,他早就不念了。針對這種現象,我經常利用班會對他們進行教育。告訴他們,分數只是衡量人的某一方面,我們來學校除了學習知識,更主要的是學做人,平時我們對待成績只要自己盡力了,考多少分是另外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集體中學會與人為善,團結友愛。分數可能會考得少一點,但我們可以勤奮,可以努力,以后走上社會,我們可以憑借其他特長,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唱歌、跳舞、踢毽子、跳繩、廣播操等這些活動,學校只要舉行比賽,我們班學生都積極參與。推選人才,做好準備,參與的老師就給予肯定,對得獎的學生就在班會上多加表揚,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這個集體中是有價值的,在某一方面是優秀的。
三、教育學生,成長就是改正缺點的過程
許多學生跟著爺爺奶奶,一般受管的少,隨意的多。他們身上存在很多缺點,養成了很多壞毛病,如任性,不注意生活中的小節,好生氣,不聽別人的勸說等。班上的一個女生,從小就跟著爺爺奶奶,在班里處了幾個好朋友,但是經常和朋友鬧矛盾,事后她總認為都是別人的不對,自己沒有錯,然后一個人生悶氣。我了解后,就找她談話,首先告訴她,在老師心中,她是一個優秀的女孩子,身上有很多優點,和別人產生矛盾是正常的,不一定就是壞事。關鍵是事后自己能主動一點解決問題才是最主要的,不然雙方都很痛苦,對自己也是個折磨。再說事情發生了,自己有沒有責任呢?那個女孩聽后說出了自己的不足,然后主動找朋友認了個錯,對方當時認為自己也有責任,兩個人又言歸于好了。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想她們會處理好的。我平時常找類似的學生談話,先指出他們的優點,然后再說出一些老師的希望,我想這樣學生也易于接受。
四、引導學生,每個人應有一顆感恩的心
班里有一個男生是福利院的,從小遭到父母遺棄,后來雖然有個養母,但接觸親情的機會依然很少,所以顯得很孤僻,眼神中充滿懷疑。面對這樣的孩子,我是既心疼又難過。早晨我看到他瑟縮著身子,關切地問他是不是穿的有點少,又叫他把拉鏈拉起來,他順從地把事做了,但還是一言不發。
一個星期天的早晨,我帶著自己的孩子到桃果園的福利院去看他,他看到我先是一愣,后來很是高興,我找了福利院的院長,了解了一些情況,他始終站在外面往里望著,末了我邀請他到我家吃飯,他接受了。中午,我們一家熱情地招待了他,一開始他并不多說話,漸漸地,他講了他生活中許多的趣事,臉上也掛著愉快的神情。此后的日子里遇到什么事,他都能找我訴說。我在合適的時候也對他提出了一些要求,希望他能主動和別人交流,對周圍的人要友好相處,在別人幫助自己的時候要懂得感謝,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要伸出雙手,帶著一顆感恩的心生活。他漸漸開朗起來,后來任班長,做得也很出色。管理班級方法得當,得到同學的好評。
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我和學生相處得很融洽,學生也都能在這個集體中感受到快樂。對待所有的學生我一視同仁,無論是孤兒還是留守兒童,標準都是一樣,但我注意在細節上多給他們一些關
愛。充滿愛的教育,我想一定會是成功的教育。
我想:對留守、孤兒等學生,老師應多付出一點愛去關心他們,就像春風化雨,滋潤他們的心田,必將會帶給他們美好的未來,我們有什么理由不這樣做呢?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葛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