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生活與哲學》教材內容哲學理論的深奧性和抽象性對于高二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大,而目前高中《生活與哲學》課堂教學哲學味、生活味、文化味、形象化的缺失仍是一個不爭的現象。如何優(yōu)化教學從“教教材”走向“用教材”,彰顯了哲學的魅力,使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哲學;課堂教學;哲學味;生活味;文化味;形象化
課堂教學的“三味一化”即:教學過程要有哲學味、生活味、文化味、形象化。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確實落實“三味一化”,那么生活與哲學的課堂教學將魅力四射。那如何落實“三味一化”呢?具體有以下一些措施。
一、用哲學的思維學哲學,以體現哲學的“哲學味”
哲學是一門獨具思辨性的學科,是最高層次的理論思維方式,哲學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式。課堂應強調哲學結論得出的過程和整個思維方法,而不是具體的哲學結論,以培養(yǎng)學生哲學的思維方法和思維習慣。哲學課要上出“哲學味”很難,在實際的教學中哲學課往往上成理論灌輸課或舉例課、案例分析課,哲學味盡失。哲學思維是把知識、觀點、方法串聯起來的一條暗線,中學的哲學教學應著力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讓學生理解基本的哲學理論,關鍵還要讓學生形成哲學的思維,能夠用哲學的思維思考、分析問
題。哲學課堂要教出哲學味,教師首先要有扎實深厚的哲學理論功底,深入引領,構建哲學意境,例如,在《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從日本發(fā)生地震引發(fā)海嘯從而引發(fā)的核泄漏危機的現實入手,啟發(fā)學生思考地震、海嘯、核泄漏對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產生的影響,從而引導學生概括出整個世界是個普遍聯系的整體。然后要求學生站在哲學的高度,用哲學語言來描述現實世界,面對類似危機,人類該怎么辦?其次,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掌握哲學方法,讓學生學會追問、多問、善問,并學會思考。例如,在《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教學中可以播放《人為污染的環(huán)境》視頻,讓學生感悟人類在造就工業(yè)文明社會的同時也在破壞自然,最終的受害者仍是人類自己。通過視頻鼓勵和引導學生思考人生智慧——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人們不能漠
視事物之間固有的聯系,也不能主觀臆造并不存在的聯系。把“人”(包括人的利益、人的立場、人的行為)放在主、客體之中從而思考主客體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實踐關系中思考的高度,讓學生有推己及人的感悟,并從中理解客體的本質屬性和主體的價值屬性,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自覺遵循社會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立場上,從而培養(yǎng)學生高度的責任意識。但我們總是習慣于這樣處理問題:把材料展示給學生,然后問材料給了我們什么哲學啟示呢?這樣的處理簡單干澀,缺少深入的引
領。學生可能記住了結論,但卻缺少對這個結論的深刻理解和體
會,更不可能體會其中的智慧與深邃,引發(fā)更深入的思考。所以給人的感覺是,通俗卻膚淺,簡單卻直白,力度、深度、高度都沒有,讓學生興趣全無,哲學味盡失。所以,哲學思想的傳承離不開哲學教學,只有讓哲學課堂洋溢出濃濃的哲學味,我們的學生才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哲學思想,才能體會到哲學之智、思辨之美,才能舒展心靈,鑄造靈魂。
二、運用生活中的事例學哲學,以體現哲學的“生活味”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本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教學過程生活化是新課程改革的最基本理念,以此為指導,在教學中要貫徹“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社會”的原則,從生活中選取情境,設置探尋問題,引導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思考、辨析、提升、回歸,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基于生活的感受而又不拘泥于生活的細節(jié),這也是使課堂生活化的一個根本著陸點。哲學課堂之所以具有哲學味,是源于哲學與生活的真切關系。哲學起源于人們的實踐活動,起源于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但哲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學習哲學必須生活化、生活哲學化,以生活為基礎,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密切聯系實際,這會使學生有更深的體會。例如,在《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教學中,在學習“主次矛盾”內容時,可讓學生列舉本學期、本月、本周分別要完成的三件事并把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排在前面,并說明理由。在學習“堅持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內容時,教師可以展示2010年央行三年來首次加息,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央行為什么要加
息;或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油著火了、木材著火了該怎么辦?從而引導學生概括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列舉體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俗語、諺語或成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和理解抽象的哲學道理。這樣會使得哲學課堂充滿了“生活味”,又體現了時政味,也符合《生活與哲學》的內涵,使得本來“枯燥、說教式”的哲學課堂變得生動且生活化,以此來誘發(fā)學生已有的真切體驗,感受其境,并學以致用,真正做到源于生活,回歸生活。
三、用中華文化的精華析哲學,以體現哲學的“文化味”
哲學是對具體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最高層次的理論思維方式,深奧抽象、不容易理解。中華民族具有豐富的五千年文化精髓,能夠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哲學素材。中國古代、近代的名言警句蘊涵豐富的哲學內涵,在《生活與哲學》課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古詩詞、俗語、諺語、名言警句來印證教學內容,融知識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體,既有利于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知識,又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與感染力,使學生學得輕松。例如在《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教學中為了進一步突出聯系的客觀性這一教學重點知識,讓學生列舉體現漠視事物之間固有聯系的成語、俗語,如“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圍湖造田、亂砍濫伐”,列舉體現主觀臆造并不存在的聯系的成語或俗語,如“烏鴉叫喪”;在學習聯系的多樣性時,可讓學生列舉現實生活中體現聯系普遍性的成語、俗語,如“唇亡齒寒,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守株待兔,物以稀為貴,月暈而風,基潤而雨,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相應地歸納出直接聯系、間接聯系、必然聯系、偶然聯系,現象聯系、本質聯系、內部聯系、外部聯系,從而歸納出聯系具有多樣性。這樣既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了聯系的多樣性,又使學生懂得應如何把握本質、間接和長遠聯系。在《生活與哲學》課教學中挖掘教材,巧用成語或俗語、名言警句能夠化抽象為具體、形象,化枯燥為生動,化平淡為神奇,使課堂充滿詩意、充滿活力,技能激發(fā)興趣、深化認識,又能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引導學生在文化當中感悟哲學,在思考中傳承文化。
四、用直觀手段重現教材以體現哲學的“形象化”
哲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哲學對高二學生來說是一門嶄新的學
科,它研究的是世界上萬事萬物的共性,是對各門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所以具有邏輯的嚴密性和概念的抽象性。這對于習慣了形象思維的高中生來說,無疑存在較大的困難。如何解決這一矛盾,使抽象的哲學原理具體化、形象化,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值得教師花一番工夫思考。教學中必須想辦法把抽象概念形象化,枯燥問題趣味化,復雜問題簡單化,讓學生在情趣中引發(fā)思考、啟迪智慧。要使哲學課堂形象化,就要通過直觀的教學方式把很抽象的東西表現出來。讓學生動起來,明確哲學是有生命的,以體現哲學的形象和生動。如學習《認識運動把握規(guī)律》內容中關于“規(guī)律的客觀性”這一重難點知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違背規(guī)律的客觀性和尊重規(guī)律的客觀性兩種結果,我們可播放《沙塵暴與治沙》的視頻,通過直觀的方法讓學生深刻理解為什么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和如何尊重客觀規(guī)律。在教學中,我們可通過表演或用比喻等方式全面體現哲學內容的形象化,如學習《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關于“做好量變的準備促進事物的質變”內容時,可以讓兩位男同學(其中一位男同學常參加戶外運動,另一位男同學很少參加戶外運動)上臺做俯臥撐,通過讓這兩位同學談感受,從而使學生形象地理解量變和質變
的關系。教學中還可以通過展示漫畫的方式以其簡潔夸張、直觀詼諧的表現形式,在幽默中透著睿智,在詼諧中引發(fā)思考。學生在成長歷程中,都曾有著一段極其深刻的漫畫情緣,所以,把漫畫應
用到教學中來,必然會激發(fā)學生興趣,讓課堂更生動,讓哲學更形象化。
在教學中,只有真正落實“三味一化”,才能讓哲學成為學生思想的啟蒙者、智慧的引領者,才能讓學生學會用睿智的眼光去看待自我、看待人生、看待社會,成為一位德才兼?zhèn)涞娜耍钆c哲學課堂教學才能彰顯魅力。
參考文獻:
[1]徐貴權.走進高中新課改:政治教師必讀.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課程改革與教師角色轉換.中國人事出版社.
[3]胡田庚.新概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學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4]張輝.課程理念的更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培訓教學研究組.
(作者單位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qū)大亞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