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新課程大力倡導教學互動、師生對話,于是,“滿堂灌”的現象少了,但我們的課堂卻又遭遇了“滿堂問”的尷尬,一堂課下來,提問的次數和面積擴大了,課堂氣氛也熱鬧起來了,從表面上看,可謂是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然而,真正有價值的提問可謂屈指可數,學生收獲的知識并不見得多,能力也不見得有所提高。針對這個問題,我想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看法,以求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生物課堂中無效提問的表現
1.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置效度不高,課堂提問流于形式,大部分停留在測試基礎知識方面,更有甚者,停留在“是”或“不是”“對”或“不對”的層次
例如,在講ATP與ADP的相互轉化時,教師提問ATP與ADP
的相互轉化是不是一個可逆反應?
又例如,在講細胞器時,教師設置了以下問題:(1)細胞器有幾種?分別是哪幾種?(2)葉綠體、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體、溶酶體等細胞器的功能分別是什么?
一節課下來,全班40多個學生幾乎都被提問到了,然而,由于這些問題的答案在課本上都可以找到,從而使得學生的分析、概括、總結、歸納能力沒有得到提高,所以無所謂高效。
2.提出問題后,不能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
新課改下,由于課時量大大減少,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時間,以提高課堂“效率”,達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其實,這恰恰是一種無效的表現。
例如,在講核酸時,我提出問題“生物體的遺傳物質是什么?”而后立即找學生回答。有學生答核酸,有學生答DNA,也有的學生答RNA,對于他們的答案我沒有做出評價,而是給了他們30秒鐘的思考時間,結果他們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回答:“DNA或RNA?!笨梢姡瑢W生并不是不會這個問題,只是我沒有留給他們足夠的思考
時間。
久而久之,這種不給學生留思考余地的提問,在無形之中會抹殺學生動腦思考的習慣,也就形成了學生不愛動腦的習慣,只聽不記,從而使教學效果很差,達不到育人的目的。
3.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新課程理念提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加強學生主動學習的培養,是每一個教師要做好的事情,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對于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變化都要及時地了解,而有的教師在真正的操作過程中卻違背了這個原則。
(1)提問對象
要么只提問成績好的學生,使得我們的教學能夠順利完成,要么只提問那些不認真聽講的學生,把課堂提問當作是維持課堂紀律的一種手段。
(2)不能正確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
要么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要么提出的問題太難,跳躍性較大,不能接近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水平。
(3)有些問題提出不明確
這些問題使學生無從回答,并且一問再問,浪費學生的學習
時間。
例如,在講必修三穩態與環境時,教師提問“為什么細胞有保鉀排鈉的功能?”可想而知,在這一提問中,教師必定會陷入尷尬的局面,因為在設計這一問題時,沒有考慮到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1.重新認識新課改下提問的功能
新課標提倡的提問不僅是為了檢查學生的記憶、理解程度,更是為了激發學生思考學習內容,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此指導和促進學生的學習,而不是促使學生死記硬背各種信息。
2.提高問題的價值
(1)多提問理解型的問題
這一類的問題要求學生通過歸納總結、對比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才能得出答案,而不是單純地背或者照書讀就能回答的。這樣的問題提出后,要組織學生討論或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查
對資料進行組織,然后再讓組長或其他學生來回答這一問題,以此達到讓每一個學生都進入思考狀態,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
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在細胞器一節,我們可以提問“動植物有哪些細胞器?” “動物和植物所特有的細胞器分別是什么”以及“單層膜、雙層膜、無膜結構的細胞器”諸如此類的問題,以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細胞器,培養學生歸納知識的能力。
(2)提問的內容要有啟發性
教師在提問時應巧設疑難,造成懸念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達到誘導思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
(3)提問的內容要具有全面性
新課改提倡面向全體學生,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應有的發展。因此,課堂提問在設置問題方面必須做到“備學生”這一環節,了解全班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發展特點,使提問能引起大多數同學的思維共鳴。
例如,由于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了克隆羊的誕生過程,所以我們在講解細胞核一節時,導入的時候就可以以克隆羊導入,這樣既聯系了初中內容,又聯系了日常生活,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
趣,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了課堂教學之中。
(4)提問的內容要有趣味性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虼耍覀冊谔釂枙r必須要考慮趣味性、挑戰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熱情。提問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遵循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的原則。
總之,教育改革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而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因此,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恰當地設計問題,同時采取多種提問方式,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并且適時、適當地對學生做出指導,真正實現有效教學,切實做到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從而達到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作者單位 銅川市同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