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在江蘇省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座談會上,省教育廳明確指出,要充分認識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著力解決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難點問題。筆者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問—講—練”教學模式在物理教學中的指導意義。
一、“問”
“問”是指教師在導思、導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的情景問題和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發(fā)現的疑問。“是誰問,問什么”是“問”的關鍵,“是誰問”體現了誰是學習的主體,“問什么”既要體現教學目標,又要表明學生的困惑。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曾經說過:“學問,就是學習問問
題,但是在(傳統(tǒng))學校中,學習一般是讓學生學習回答別人已解決的問題。”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老師問學生答,完全忽視了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缺乏提出問題的勇氣和智慧,這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不利于學生的長
遠發(fā)展。
二、“講”
“講”是指講解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回答不了的問題和提出的疑問。“講”是對“問”的深化,是教師作為師者傳授知識和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在物理教學中,怎樣才能擺脫傳統(tǒng)教學單調的以傳遞知識為目的的垢弊,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和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是“問—講—練”教學模式中“講”的關鍵。
1.要講物理學史
如,筆者在講萬有引力的時候,從亞里斯多德提出的“地心
說”,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講到了開普勒利用觀測的數據進行了計算,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又講到了牛頓站在開普勒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這一堂課極大地提高了學生探究物理奧妙的興趣。
2.教會物理方法
物理方法是解決物理問題的基石,它包括研究物理學的方法,如理想模型和邏輯推理法、控制變量法、類別法、比較法等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如圖形法、函數法、能量守恒法等,深刻認識這些物理學方法,靈活運用物理方法有利于我們解決物理問題。如,伽利略在研究力與運動的關系時,運用理想模型和邏輯推理法,成功地說明了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而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
原因。
3.傳遞物理思維
物理思維是物理學的靈魂,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要滲透
到物理教學過程中。例如,一物體以一定的初速度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加速度為a,經過時間t物體靜止,求位移。很多同學利用公式v=v0+at計算初速度v0,再利用公式x=v0t+at2或v2-v20=2ax計算
位移。教師可先肯定這種計算方法,然后利用逆向思維講解,直接把該運動看成是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此時位移x=
at2,很是簡潔。
4.重視物理實驗
伽利略一針見血地指出,科學的真理不應在古代圣人的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而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實驗是對定律、定理、現象等的再現,也是發(fā)現新規(guī)律、新理論的基石。在物理實驗過程中,學生自己動手,發(fā)現并解釋物理現象,得出規(guī)律,這遠比空洞的理論給予學生的視角和思維沖擊更加強烈,理解更加透徹,而且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及精細操作和數據處理的能力。
三、“練”
“練”是對“問”和“講”的效果的檢驗。“練”要想達到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要求老師在設計練習
時,要時刻關注考查知識的及時性、重要性、開放性和代表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之間的相互協(xié)作。例如,牛頓第二定律數學表述式F=ma,其中,加速度a的方向是由合力F的方向決定的,教師在設計練習時不能只定格在這個結論,在設置選項時應該把
加速度a的方向與速度改變量的方向Δv也是相同的的結論加入其中,這就引起了學生討論a的方向到底由誰決定的議題。通過學生間的充分討論,學生的思維就不會僅僅局限于a的方向由誰決定了,可能會想到x=vt(位移的方向由誰決定的)、U=RI(電流的流向是怎么規(guī)定的)、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是由誰決定的等等,還可能導致他們去研究身邊無法解釋的物理現象。
總之,“問”“講”“練”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于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主動,及時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把“問”“講”“練”教學法落實到物理教學的實處,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淮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