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由于所要求的能力層次較高,年年考相似,歲歲分不高,成了考生心中最為糾結(jié)的考題,甚至覺得似“雞肋”,食之難咽,棄之可惜,難以找到答題的突破口。其實,詩歌鑒賞題也并非無從下手,考生只要善于利用已知條件,認真地看標題、看作者、看注釋、看意象、看詩眼、看題干,也能從中找到解題的突破口,為深入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提供
幫助。
一、看標題
古人云:“題者,額也;目者,眼也。”題目猶如一個人的額和眼,是人們最先看到的部分,往往可以一看定乾坤,一看定分曉。認真審視古代詩歌題目,可以從中得到許多信息。古詩題目,有的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有的暗示了詩歌體裁,如王昌齡的《從軍行》、王維的《隴頭吟》等;有的奠定了詩歌的感情態(tài)度,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李紳的《憫農(nóng)》、陸游的《書憤》等。抓住詩歌的標題,琢磨其中蘊含的信息,能有效幫助考生打開鑒賞之門,找到解題的鑰匙。如,四川卷詩歌鑒賞題,看標題便能浮想聯(lián)翩,由此及彼,得到解題的種種線索。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四川卷)(8分)
子規(guī)【注】 【元】曹伯啟
蜀魄曾為古帝王,千聲萬血送年芳。
貪夫倦聽空低首,遠客初聞已斷腸。
錦水春殘花似雨,楚天夢覺月如霜。
催歸催得誰歸去,唯有東郊農(nóng)事忙。
【注】子規(guī):即杜鵑,又名蜀魄、蜀魂、催歸,相傳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詩第二聯(lián)中的“空”字極富韻味。請結(jié)合詩句簡要賞析。
(3分)
(2)本詩主要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任選能表現(xiàn)這種情感的兩個意象簡要分析。(5分)
本詩標題為《子規(guī)》,一看便能斷定這是一首詠物詩。而詠物詩詩人往往通過對所詠之物的形態(tài)、色澤、特征、神韻、品格等的摹寫,來寄托作者的感情,來表達詩人的品格、人格或理想操守。本詩以子規(guī)作為吟詠的對象,側(cè)重描繪子規(guī)的身份來歷及其啼聲凄切、年復(fù)一年催歸人,使得“貪夫”“遠客”這些客居他鄉(xiāng)之人無不惆悵、“斷腸”的特點,表達了詩人思鄉(xiāng)難歸的情感。考生如果能從題目入手,并聯(lián)想到這個意象的固有含義,聯(lián)系詩句,便能快捷、準確地解答(2)題。
二、看作者
看作者,就是說我們在欣賞古詩時,要知人論世,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遭際、思想狀況、創(chuàng)作風格、創(chuàng)作傾向等多方面,去尋找解題的蛛絲馬跡。如果我們看到的是陸游作品,腦海里馬上閃現(xiàn)的大都是金兵入侵、中原淪陷,詩人誓死抗金、收復(fù)失地的決心,或者徒有報國熱情卻壯志難酬的悲憤;如果我們讀到的是王維的詩歌,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他筆下的山水風光、恬淡寧靜的性情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shù)特色。所以,我們鑒賞古代詩歌,就要看作者,看作者的該作品是否與他的思想、詩風一脈相承或是大相徑庭,從中捕捉信息,為解題服務(wù)。這其中需要相當?shù)闹R儲備。如,若對詩人完全陌生或一知半解,也就難以發(fā)散思維、浮想聯(lián)翩了。因此,在詩歌鑒賞中,我們要引導考生從作者入手,尋找解題的突破口。
三、看注釋
注釋往往對詩人情況、寫作時間、時代背景或者疑難詞語作出解說,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暗示和指明路徑的作用,所以考生對這些注釋要敏感把握,來幫助鑒賞。比如說,注解上注的有漁夫或者漁翁,考生就應(yīng)該知道,唐詩宋詞里面涉及的漁夫、漁翁是隱居之人,凡隱居之人肯定是潔身自好之人。因此,考生要認真看注釋,切不可視而不見。如江西卷,注釋為理解詩歌主題奠定了基礎(chǔ)。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后面的題目。(江西卷)(8分)
江城子 秦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韶華①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②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注】①韶華:青春年華,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縱使。
(1)概括“楊柳”“飛絮”意象的內(nèi)涵,并分析這首詞表達的情感。(4分)
(2)詞中“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一句是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來,請比較兩者的異同。(4分)
本道詩歌鑒賞題,敏感的考生,只要一看到注釋①“韶華”指“青春年華,又指美好的春光”,馬上就會想到本首詩的主題可能與惜春、傷春有關(guān)系。果不其然,只要我們仔細品讀詩歌,聯(lián)系“楊柳”“飛絮”意象的內(nèi)涵,再聯(lián)系上片結(jié)處“人不見,水空流”,便會讓人陡生歲月如流、青春不再的傷感,再加上暮春時分登樓遠眺,柳絮飛墜,落花飄零,大好春光冉冉消逝,心中的傷春傷別之愁、久別懷人之情油然而生,而這首詞所表達的感情正是如此。
四、看意象
意象是古代詩歌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我國古代詩詞中的許多意象已經(jīng)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詩人往往通過選取特定的意象來表達詩歌意境和感情。如,“月亮”就被賦予了思鄉(xiāng)或團圓的意
思,“鴻雁”被賦予了游子思鄉(xiāng)懷親或羈旅行役使傷感之情,“寒蟬”的叫聲意味著悲涼,“杜鵑鳥”或“子規(guī)”象征凄涼哀傷或思家思歸;“折桂”意味著科舉及第,“采薇”暗指隱居生活等。因此,考生鑒賞時,要敏銳地捕捉詩歌中的意象,積極調(diào)動積累,聯(lián)系傳統(tǒng)意象固有含義,來幫助自己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情感。如,山東卷詩歌鑒賞題: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回答問題。(山東卷)(8分)
吳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補之
曉路雨蕭蕭,江鄉(xiāng)葉正飄。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蕩槳跳。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
【注】吳松:即吳淞,江名。
(1)開頭兩句描寫了怎樣的景色?營造了怎樣的氛圍?(3分)
(2)請結(jié)合全詩分析“孤舟”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其實,這兩道題都在考意象。其一考意象營造的氛圍,其二考意象的作用。所以,考生要敏銳考察詩人在本詩中選取了哪些意
象,要營造什么氣氛,要表達什么主題。很明顯,是人借助秋雨、木葉、雁聲、水鳥、孤舟、霜月、楓橋等深秋景象,再輔以“蕭蕭”“飄”“寒”“急”“遙”等情感色彩鮮明的詞語,來營造羈旅中凄冷、感傷的氛圍,來表達漂泊、思鄉(xiāng)、孤寂之感。如果考生不積極捕捉這些意象,并調(diào)動知識儲備,就很難勾勒出那么一幅深秋羈旅行役圖,那意境氛圍也就難以準確把握了。
五、看詩眼
所謂“詩眼”,就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xiàn)力最強的關(guān)鍵詞句,它可以是一個字或一個句子,或概括或提綱挈領(lǐng)或點題,能夠使詩歌境界全出。詩句、詩篇中的詩眼,也常常為我們欣賞詩歌打開了突破口。如,廣東卷詩歌鑒賞題,其中有一句就是關(guān)鍵性的語句,就是“詩眼”。
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廣東卷)(7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朱櫻①青豆酒,綠草白鵝村。
水滿船頭滑,風輕袖影翻。幾家蠶事動,寂寂晝門關(guān)②。
【注】①朱櫻:櫻桃的一種。②晝門關(guān):從蠶孵出到結(jié)繭期間,養(yǎng) 蠶人家為防外人沖犯而終日緊閉門戶。
(1)詩的頷聯(lián)在寫景上用了多種表現(xiàn)手法,請指出其中一種并結(jié)合詩句簡要分析。(3分)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體現(xiàn)在詩中哪些地方?請簡要分析。(4分)
首聯(lián)第二句“一晴生意繁”就是本首詩歌的詩眼,第一句點題,本句對全詩進行了高度的概括,起著總領(lǐng)全詩的作用。后面的頷
聯(lián)、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就是緊扣這一詩句來具體展開和描繪其繁榮景
象:有櫻桃青豆配酒爽口,綠草白鵝映襯著村莊;船行水上,輕快疾馳,春風拂袖,飄然翻動;農(nóng)戶們白天閉著門,原來是為了保養(yǎng)小蠶。后面六句詩歌,從自然景物到社會場景,都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生意”(生機)景象,讓人賞心悅目、欣喜有加,詩人那閑適而悠游的情懷躍然紙上。
六、看題干
高考詩歌鑒賞題,有些題干的設(shè)置,導向性非常明確,能夠讓考生思有所托、答有所依,而不是云山霧罩,一片模糊,讓人無的放矢。特別是那些以選擇題形式出現(xiàn)的考題,要求考生選擇的往往又是錯誤的一項,意味著設(shè)置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錯誤的,有三項是對的,考生完全可以利用其中的三項來幫助解題,以達到以題解題之目的。有的題干以評價性論斷出現(xiàn),其中就暗含了答案,考生只要找到這樣評價的依據(jù)即可。因此,我們在鑒賞答題過程中,一定要善于借助題干,從中獲得某種點撥或啟迪,來為解題服務(wù)。切不可對這些題干無動于衷,那樣就會枉費了命題者的一片苦心
和“人文關(guān)懷”。如,2012年的北京卷詩歌鑒賞題,只要考生善于利用題干,就會獲得許多啟發(fā),對詩歌的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技巧就會有更大的把握。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0、11題。(北京卷)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樹聽啼鶯。十里籠睛苑,千條鎖故營。
雨香飛燕促,風暖落花輕。更欲勞攀折,年年還自生。
10.(7分)
①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一二句點題,寫“春江”暗含江邊之“堤”,寫“密樹”點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題,“十里”承“春江”,寫堤長;“千條”承“密樹”,狀柳茂
C.三四句寫柳堤晴日的靜景,五六句寫雨天的動景,以靜寫動,借靜襯動
D.“啼鶯”“飛燕”“風暖”“落花”具體生動地描繪出暮春世界的美麗景色
11.這首詩運用了由景及理的寫法,這種寫法在王之渙《登鶴雀樓》(白日依山盡)、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等詩中也有體現(xiàn)。任選上述詩歌中的一首,具體說明其中景和理的內(nèi)容,并分析景理之間的關(guān)系。(不少于150字)(10分)也可選取其他詩作。
題干中,題10①AB項就是對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的分析鑒賞,考生可以充分借助此來理解詩歌。
而題干11題中的提示,更是讓我們懂得了本詩像許多宋代哲理詩一樣,富有理趣,由景及理,意在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考生只要從熟悉的詩歌入手,由已知到未知,由熟悉到陌生,依此類推,便能得出答案。
總之,對于詩歌鑒賞我們要善于利用已知信息,認真“六看”,就能看出眉目、看出路徑、看出感情。當然,還要具體詩歌具體鑒賞,互相兼顧,著重整體,切不可捕風捉影,生搬硬套;或只看眉毛,以偏概全;或只就皮毛,不顧精神。廣大考生要想真正涵詠我國古代詩歌的精髓,還要重視積累,腹有詩書,這樣就一定能臨題不亂,對題作答。
(作者單位 福建省閩清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