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觀察目前的地理課堂,可以發現課堂仍然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學目標不明確、課堂的有效練習不足。基于目標的學生主體性地理課堂是依據布魯納的結構主義教學觀和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結合新課改的學生主體性理念而提出的一種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它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高效地掌握知識點并建構出自己的知識網絡。
關鍵詞:地理課堂;基于目標;學生主體性
一、目前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師的“一言堂”
雖然新課程改革開展已經近10年的時間,在部分領域也取得了很多進展。但是,在現實教學活動中仍然可以發現這種現象:大量的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習慣于長篇講授,一講到底;而學生的思想卻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做各種作業者,看小說者,睡覺者都有。盡管地理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但是,除了在公開課上會有一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形式之外,在平時的地理教學活動中幾乎沒有涉及。教室仍然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只是充當被動的聽眾,他們的主體性根本沒有得到體現。
2.教學目標不明確
很多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沒有仔細參考閱讀《普通高中地理課
程標準(實驗稿)》,而是依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或教學參考書中羅列的目標。因此,在講授過程中難免會偏離教學目標。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語言繁冗,缺乏邏輯性,在教學過程中會有意或無意地講解一些與本節課無關的知識。還有一些教師雖然能夠明確主要教學目標,但是在講課過程中常常不能夠很好地控制時間,也會導致教學目標不能夠有效地落實。因此,在整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常常不知道教師到底想表達什么,本節課的重點是什么,學生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3.課堂的有效練習不足
由于高考科目設置的現狀,地理課程在高中課程中經常會被邊緣化。學生在課后很少有時間去完成相應的地理練習。由于教師在課堂上把大量的時間用于講授新課,沒有預留出相應的時間用于學生的鞏固練習,而是寄希望于學生課后練習來鞏固提高,其效果肯定不容樂觀。
二、上述存在問題所涉及的教育心理學原理
1.選擇性注意
選擇性注意策略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策略,指學習者在學習情境中激活與維持學習狀態,將注意力集中于有關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對學習材料保持高度的覺醒或警覺狀態。
2.學習目標
目標是指人們在一定時期內為達到預期目的而完成的任務和應收到的成效。學習目標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預期,反映了學生的抱負水平,能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對學生產生積極期望,對注意起定向和維持作用。學習目標明確的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很快排除外界的干擾,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將注意力集中于當前學習,并長期保存。目標模糊的學生則可能整節課注意都無法集中于當前學習或存在注意分配不合理、注意經常分散的現象。
3.建構主義的教學思想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或準確表征,而
是主體的經驗、解釋和假設,即一種“建構”;建構主義的知識觀與學生觀決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摒棄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教學模式,而要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全新的教學模式。
三、上述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1.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導致學生上課無所事事
學習目標對學習有明確的導向功能,能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出于節約時間的考慮,幾乎不會告知學生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生只能隨著老師的講解判斷學習的重點,自己判斷學習目標。但是,有意注意的維持時間卻可以很穩定,也可以使學生在整節課的學習過程中一直保持警醒的狀態,而讓學生明確一節課的學習目標,特別是精確地呈現和表述學習目標后,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可以有效調動一切注意力解決學習任務,完成學習目標,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2.教師的教不能替代學生的學
新課程的地理教學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提倡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來構建學生自己的知識結構。但是,受長期的灌輸式教學思想影響的老師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卻不敢認可。他們想當然地認為:只有通過教師的教,學生才能學會,甚至是教師講得越多,課堂的信息量越飽和,就等于學生學會的越多。但是,事實卻剛好相反,經常可以聽到教師這樣的抱怨聲:這道題我已經講了多少遍了,為什么還有這么多學生做錯呢?出現這種結果顯然不是教師的初衷。可是,出現這樣的局面教師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新時期的地理教育已經不單單是地理知識的掌握,更多的是對學生地理技能的培養,技能不同于知識。而且,教師一味地講解使學生喪失了自己構建地理知識框架的機會,當學生離開教師的指導,單獨面對一個新的情境時常常束手無策。
四、基于目標的學生主體性地理課堂的設想
針對目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通過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教學模式,著力點主要是兩方面,即基于目標的教學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教學模式的流程如下:
1.告知學生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教師應該參照地理課程標準和地理會考考試說明等資料,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水平,科學合理地制訂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這里特指知識和技能,不包括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體要求是:
(1)目標必須精確表述并且可測量。
(2)目標一般以2~3個為宜,不適合太多。
(3)目標應逐一呈現,在一個學習目標基本達成之后再呈現下一個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對學生通過學習應達到效果的預測,它的作用在于維持學生的有意注意,讓學生圍繞學習目標展開學習,避免課堂學習過程中注意力的分散。學習目標除了具備導向作用之外還具備調控和評價功效。因此,學習目標必須是可測量的,而且難度可以適當控制,要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大多數學生能更多地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更好地調動他們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由于學習時間的有限性和學生注意力的分配特點,學習目標不宜過多。為了更好地發揮目標的導向作用,一次只提出一個學習目標,可以保證學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2.自學完成習題,學生交流討論,教師補充發言
在明確了學習目標之后,教師呈現根據某一目標編制的習題,學生自主閱讀課本,完成相關習題,遇到不能單獨解決的問題,學生討論解決,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做補充發言。在這一環節中,要盡可能多地把時間還給學生,充分發揮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利用學生之間的互動替代教師的講授,讓學生在自學過程中暴露問題,教師只需要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就可以了。當然,不同類型的知識難度存在著具體的差異,如,自然地理中的概念、原理、過程比較多,學生在自學時可能需要花費的時間較多,這就要求教師適當地增加講授時間,人文地理知識點較為簡單,可更多地依靠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來完成。
3.學生自主完成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圖,掌握地理知識結構
學生在經歷了一節課的學習后,需要在下課前5分鐘停止新知識的學習,自己復習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在自己的記憶下完成知識結構圖。布魯納認為,只有掌握了一個學科的基本結構,才能更高效地掌握該知識。當學生自己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把本節課的知識點歸納整理之后,這部分的知識才能融進學生原有的知識
結構,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系,也方便學生更好地識記知識和完整地提取知識。
總之,基于目標的學生主體性地理課堂是依據布魯納的結構
主義教學觀和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結合新課改的學生主體性理念而提出的一種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它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高效地掌握知識點并建構出自己的知識網絡。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與學的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張景煥.教育心理學.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 浙江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