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浪潮,要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新”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手段,尋求教育手段的多元化,以歌曲為主線,用問題導學的方式,密切聯系生活,緊扣時事熱點,積極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喚起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合作探究,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讓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創新;教育手段;學習興趣;多元化
今日的思想政治課堂,不能再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要在教學手段上尋求創新,如何讓我們的思想政治課“活”起來,這是我們每個思想政治老師思考的問題,僅以近期一個課堂設計為例,來探討教育手段的創新。
一、讓音樂走進政治課堂,讓思想政治課活潑化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遠不是培養音樂家,而首先是培養人。”為了強化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在上課時適當引入音樂,用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心聲召喚學生、教育學生,引發其對科學理論的共鳴,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最近參加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課題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拿到這個課題,心里有些擔憂,此前在上這節課時都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何況這課可讀性很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過程在歷史教學中已有所涉及,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知識積累,因此,要想上出新意,要想出彩還真的很難。想了很久,也沒有結果。看我一籌莫展的樣子,辦公室的老師跟我打趣,唱唱歌輕松點!我忽然靈機一動,這節課的知識目標容易達成,但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他們對黨的認識升華,進而更加信賴和熱愛中國共產黨,積極向黨組織靠攏豈不更是我們追求的情感價值觀目標?何不用紅歌為主線貫穿始終?這課的體系很清楚,三個部分:新中國誕生前政治力量的較量,黨執政地位確立后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的歷史時期黨的執政方式的探索。這三個部分其實就是黨執政前后的三個階段,我用了三首紅歌:第一階段《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共產黨為了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28年艱苦卓絕的奮斗,執政地位的取得不是固步自封的,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第二階段《春天的故事》,新中國成立之后,為了讓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探索一條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勝利。第三階段《走進新時
代》,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要帶領中國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走向一個又一個的勝利,黨在完善自身的發展上,加強執政能力建設上有了新的探索。這樣,三首紅歌貫穿其中,是對不同歷史時期黨的努力成果的一個小結,銜接了知識體系,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不少學生跟著一起唱這幾首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特意不僅用歌曲,還有視頻,不僅讓學生豎起耳朵聽,還讓學生有視覺上的直觀感受,更能引起共鳴。我甚至通過自己現場唱來調動課堂氣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導學,讓思想政治理論邏輯化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問。”愛因斯坦也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學習的創造力確實來自于問題與質疑,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啟發與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是十分重要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疑引思,對問題進行積極的探究,它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著很大的作用。在課堂上質疑問難,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參與意識的形成,體現了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課后生疑解難體現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生成和提高。
在這節課的第一部分,我就設置了兩個合作探究,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看書思考,第一個合作探究:閱讀書本62頁的三組鏡頭,結合63頁三種方案,思考:(1)這三個鏡頭分別反映了當時中國的哪三種基本政治力量?他們的主張是什么?(2)他們的主張可能會造成什么樣的結果?(3)最終人民選擇了誰?這樣設計的意圖是通過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為背景,得出結論:其他不能擔負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要使命,所以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來承擔此重
任,也說明我黨具有廣泛的階級基礎。第二個合作探究:結合課本62頁的三個鏡頭,《淮河戰役》片段,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物資匱乏、兵力不足的情況下,為何能夠戰勝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取得戰爭的勝利?這個探究的設計意圖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淮海戰役這場“小車推出來的勝利”中得出一個歷史結論:得民心者得天下。在這一體會的過程中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過兩次探究,在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中得出結論: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不是自封的,而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
選擇。
三、時事合作探究,讓思想政治理論生活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的參與能力、民主意識、表現欲望越來越突出,他們對于社會現實、時政熱點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需要我們提供合理的空間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美國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開發學生智力的催化劑,是推動學生積極學習的內在動力,也是推動學生能力的一種欲望。在枯燥的政治理論學習過程中,采取多種形式的時事材料研究,并放心讓學生去做,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講到第二部分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時,我先從兩個角度談,一個改革開放成就篇,一個是抗震救災行動
篇。在談到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時,我讓學生分成五組,每組分別從生活、教育、航天、體育、軍事等方面從不同的角度來談自己身邊發生的巨大變化,因為和生活密切相關,時效性也強,學生能舉的例子很多,用小組比賽的方式更激發了他們的興趣。在講抗震救災這部分時,近期云南大旱,總理親赴災區的圖片,青海玉樹發生大地震,總書記身在國外,立馬趕回國指揮救援工作的圖片,這些時事、圖片讓學生震撼并引起強烈的共鳴,不少學生立馬就討論起來,黨的領導很重要,大災大難面前更需要好的組織才能眾志成城,走出災難,重建家園,甚至有學生表示要去捐款做志愿者,此時,不僅實現了教學目標,也對學生的價值觀起到了很好的引導
作用。
在這課知識目標已經實現,對知識體系進行了小結梳理之后,我又提出一個探究活動:我為黨建言獻策。身在校園,心系天下,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希望黨發展得越來越好,你有什么樣的建議?你打算怎樣向黨組織靠攏?
四、運用多媒體教學,讓政治教學手段現代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媒體也逐漸走入課堂,廣泛用于教
學中。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諸如電影、電視,尤其是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代替了過去把黑板、粉筆作為教具的教學模式,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把動
畫、圖像、立體聲融合起來,真正做到“圖文并茂”,把學生帶入一種心曠神怡的境界,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覺得生動有趣,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在導入時就用了視頻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有不少學生跟著哼唱,有不少學生還唱得很大聲,同時用視頻的方式讓學生很直觀地感受
到在新中國成立過程中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走過的艱辛歷程,得到感官和心靈的雙重洗禮。在歌曲之后,還用了近期熱播的電影《建國大業》的海報,學生覺得很新奇,和生活貼合得很密切,又剛好反映了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政治力量。
在講授黨的執政方式——民主執政的時候,我運用多媒體,借鑒在兩會期間開辟的一個專題“我有問題問總理”,并且模擬這個形式,讓學生可以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提問,這種形式很新穎,學生很興奮,提問的人比平時多了很多,非常踴躍。
事實證明,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引入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彌補了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給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這對推動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同時,它對實現教學的現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都將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這個教學實踐也存在一些不太令人滿意的地方,比如,因為是比賽課,所以之前的準備不夠,學生搜集資料的過程沒有充分實
現,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多加注意,在多媒體的使用上,還要再適當地精簡。時事熱點理論層面還不夠完善,我會多對某階段的熱點時政采用“即時”原則,并以專題形式引入課堂,多角度、有側重地進行時事專題大討論,引入研究性學習的思維,用多種形式運用時政材料。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浪潮,我們要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新”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手段,尋求教育手段的多元化,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歌曲為主線,用問題導學,密切聯系生活,緊扣時事熱點,積極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喚起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合作探究,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讓我們的中學思想政治課鮮活起來,讓我們的中學思想政治教育
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鎮江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