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課堂教學必須有明確的中心,課堂上,教師要將這個中心凝聚為“關鍵詞”,讓它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明確學習的主旨,作為課堂開展的線索,組織學生有效地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
關鍵詞:一課一中心;閱讀教材;分析課標;挖掘聯系;激發興趣
2011版歷史新課標修訂版取消了構建“單元學習主題”的設計思路,這主要是為了突出歷史的時序性,便于學生學習時按照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進行學習,不至于感覺到教材編寫比較雜
亂。但這也帶來了另一個弊端,學生不容易發現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規律性,教師、學生在認識特定歷史階段的核心社會特征、準確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脈絡等方面大費周折。由此,“學習主題”的設計有其合理性,特別在教師的備課、教學中,首先必須考慮這個因素。怎樣讓這個主題特征深入學生的內心,為一節課設計一個“關鍵詞”是很有效的教學思路。
關于“關鍵詞”的設計,很早就有人提出來。上海特級教師包啟昌先生曾經倡導“一課一個中心”的教學理念。其實這個關鍵詞就是對這一理念的提煉和實際運用。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都認識到教師是一節課的引導者、組織者。但如何組織呢?僅僅是學生學習形式上的組織嗎?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學習、組織辯論學習都是形式上的組織行為。但是,最重要的組織行為不是形式,而是學習內容的組織。
比如,學習《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我設置的關鍵詞就是“徹底”。因為法國大革命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徹底”,不是經歷一次革命,而是進行了多次革命,最終徹底地完成了法國大革命的任務。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只需提出這樣的主題,即:法國大革命是一場最為徹底的革命,這徹底具體表現在什么地方呢?學生自然就抓住了一節課的靈魂。事實也是如此,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整理出了“君主立憲統治時期,大資產階級掌權;吉倫特派當權時期,對法國進行改革,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雅各賓派的代表羅伯斯皮爾掌握了政權,把大革命推向了高潮;熱月黨人統治時期,拿破侖又發動了政變,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這一次次革命,都詮釋了“徹底”的內涵。在整理中,學生也真正明白了“徹底”這個關鍵詞的內涵,也就明白了課堂學習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既可以是課文的某一重點、難點,也可以是一節課內容主線的凝練概括。那么,如何確立“關鍵詞”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準備。
一、認真閱讀教材、教材中的史料,真正理解教材的內容和思想
教材的編寫都遵循了一個原則,講究科學性,圍繞一個核心內容去收集材料,去穿插材料,去設置圖片,去選擇地圖,這就為教師研讀教材、讀懂教材提供了方便。老師只需要在占有材料的時候設計出富有個性的語言,傾聽學生獨特的表達與理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培養學生較強的思維能力。
二、深入閱讀分析課標
因為課標對確立教學主題往往有著方向性提示,也揭示了本
課本章中最有價值的教學內容。如,“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課標中提出的教學要求是:知道《神曲》、莎士比亞的戲劇等,初步理解文藝復興對人思想解放的意義。我們對此內容研究后會發現,這些知識點的共同指向就是“人文主義”,據此,我們不妨為這節課提出一個關鍵詞“人文主義”。它的內涵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都閃爍著“人文主義精神”。然后讓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去整理知識點、理解歷史現象,把握歷史規律。
三、仔細研讀分析一章節的內容,挖掘其內在聯系
聯系是什么?是歷史現象內在規律的體現。教師一旦在研讀中把握住這一規律,教學就不會失去方向,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駕馭課堂,就可以使學生牢牢地把握住教材的核心內容,并以此為基礎,展開學習。例如,世界史第四單元,其規律就是“革命、進步”,既包括社會革命,又包括技術革命,無論是哪種革命,都積極地推動了社會進步。由此,我們讀書、教學切不可只盯一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要將教學內容放在一個章節中認識、研究。
抓住“關鍵詞”進行歷史課堂教學,不是偏重教,而是偏重學,偏重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教師可圍繞這個中心去準備龐雜的歷史資料,以備對學生展開引導,分析史料,使學生形成直觀的認識。
當然,確立歷史課堂教學“關鍵詞”,既要科學,更要合理。對于初中歷史教學,“關鍵詞”的確定要貼近初中生的認識水平。這樣,歷史課堂才能成為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古寨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