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轉化學困生,是全面落實新課程理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點,也是提高學生基本素質以適應其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在新課程背景下,轉化學困生重點要在以下五個方面用力發功:加強對學困生的感情投入,激發學困生的動機目的,實施新的課堂教學策略,改革教育評價方式,矯正學困生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學困生;轉化;策略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教師是否面向全體學生,是否進行全面發展的教育。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個體的健全個性,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是以培養學生主體的主動精神和智能的開發為根本出發點的,而不是單純地以培養少數尖子生淘汰絕大多數為最終目的的“精英教育”。解決學困生問題不僅是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提高學生基本素質以適應其自身
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著名的教育家魏書生老師曾經這樣說過:“從長遠利益看,把一個學困生轉變成才的社會意義遠超過培養一個優秀學生。”同時,轉化學困生對于預防青少年犯罪,維護社會的安寧和秩序,促進社會和家庭穩定也功不可沒。可見,學困生轉化有潛在的不可估量的社會價值。
在舉國上下全面實施新課程的背景下,如何轉化學困生呢?我結合我和我們學校的實際,從宏觀上談幾點粗淺的策略,以期拋磚引玉。
一、情感滲入策略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前提,更是轉化學困生的前提。教師要想取得轉化學困生的成績,頭等的大事就是加大感情的投入,用無私的愛去縮短教師和學困生之間的距離,用誠摯的愛去贏得學困生的信賴。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要用對待“雙優生”的感情對待學困生,要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要能融入學困生中去,經常與他們接觸,多參加他們開展的一些活動,找其談心,使他們感覺到教師對他們寄予的厚望,認識到學習的意義和責任。要注意他們的一言一行,了解他們內心真正的需求,一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非常需要得到教師的指導和愛護,由于自卑心理沉重,卻怯于接近老師,更羞于與老師交流,這時候教師要多關心他們,讓他們感受到學校、老師的關懷、同學的友情。要發現學困生的閃光點,對其取得的成績和進步,哪怕是一點點、一小步都要給予高度的肯定。法國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表揚學生的微小進步,要比嘲笑顯著的惡跡高明得
多。”教師應珍惜學困生每一點滴的進步,要善于點燃向善求好的火花。對于他們暫時的落后,要認同其差異,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要相信任何人的進步和成功都需要一個過程。
二、動機激發策略
要使學困生主動參與學習,改變其學習暫時有困難的局面,必
須使學困生對學習有興趣。興趣是一個人前進的動力,是永不枯竭的動力源泉。良好的學習興趣能激發學生的大腦進行組織加工,有利于發現事物的新線索,并進行探索創造。興趣是學習的最佳營養劑和催化劑,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對學習材料的反映也就會最清
晰,思維活動也會最積極、最有效,學習時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正因為這樣,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兩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從自己豐富的教學實際經驗出發,認為“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赫爾巴特學派甚至將興趣視為教育過程必須借助的“保險絲”。他們都認為“好學”對教育非常重要。可見,將興趣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發生的運行機制,是有識之士的共識。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千方百計,不斷地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三、課堂教學策略
厭惡學習、知識上有缺陷是學困生的本質特征,真正要轉化學困生,就必須幫助他們熱愛學習,全身心投入課堂,提高學業成績。作為教師,要依照新課程的理念,切切實實改革課堂教學策略。在教學中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主動參與條件,提供充分的參與機會,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
1.巧創激趣情境,使學生主動參與
教學實踐證明,真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意識傾向,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
2.運用探究式教學,使學生主動參與
教學中,在以教師為主導的前提下,堅持學生是探究的主體,根據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伴隨知識的發生、形成、發展的全過程進行探究活動,教師著力引導學生多思考、多探索,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品嘗到自己發現的樂趣,才能激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欲。只有達到這樣的境地,才會真正實現學生的主動參與。
3.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確保其參與教學活動的持續熱情
“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模式的應用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活
力,它不僅可以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語言交際,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進而促使學生相互學
習,共同提高,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效率的提高。我們學校的具體做法是將班級學生按上(A)、中(B)、下(C)三層分成六人學習小組,先分層一對一地學習、檢查和討論,后逐層解答疑問。這種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組中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也樂于傾聽他人的意見,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確保其參與教學活動的持續熱情。
4.對學困生實施“區別教學”,確保學困生學業成績的提高落到實處
“區別教學”并不是選擇教學,更不是一味降低難度、刪減教材、減少作業負擔而使學困生放棄努力。“區別教學”的實質就是對學困生進行區別的特殊幫助,針對學困生在知識中的弱點采用
不同方法。我們學校的做法是對學困生實行導師輔導包干制,各個班的任課教師作為該班學困生輔導的導師,一個導師分別負責一兩個學困生的輔導,給他們推薦學習方法,梳理知識脈絡,檢查作業情況等等。
四、評價改革策略
傳統的教學評價觀是以分數為標準,以分數的高低論好壞。如果用這樣的尺度來衡量,一部分學困生永遠無法達到成績優秀的
標準。這種評價方法不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不利于提高其生理、心理素質,不適合學生全面發展。教師在轉化學困生的同時,也要努力轉變自己的教學評價觀。我們依據新課程理念所推崇的評價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1.承認差異,重在縱向比較評價
著名課改專家趙憲宇在《給教師的教學建議》一書中說:“每一位學生都要發展,但不必求一樣的發展;每一位學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提高;每一位學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規格。”對學困生的評價,要客觀,承認差距,不唯分數論。衡量學困生的進步,要讓他們自己與自己比、今天與昨天比。在評價學困生的學習成績時,注意將其現在的成績與自己原來的成績比,如果他上次測試得了43分,這次得了48分,就應該加以鼓勵,讓他知道這5分是努力的結果,通過努力就能提高,就會成功。實踐證明,教師適時的正面評價,會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有利于學困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促進他們盡快轉化,取得新的進步。
2.淡看結果,重在過程評價
西方諺語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單看結果,學困生的學業成績一時間總是難以令人滿意的,也很有可能是無法跟學優生比較的。但學習過程則不同。學習態度、學習熱度、學習專著度等等方面,學困生則可以且應該和學優生比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思想、言行,尋找學生的表現突出之處,抓住時機給予學生科學、公正的評價。因為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習表現經常會出乎意料,不可能一成不變地按照預先設計好的思路去完成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因此教師不能以固定的時間、固定的模式來評價學生,要隨機而行,正確作出判斷,及時地進行評價,更好地體現評價的現實意義。模塊學分的評定、期末成績的評定也務必突出平時表現、過程的得分。
3.主體多元,重在自我評價
傳統的教學評價,被評價者往往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重在接受學校的、家庭的、社會的等等方面的評價,而學困生因為學業成績暫時不優秀,往往接受的是消極的評價。評價往往帶有濃重的功利色彩,從而導致學困生的人格尊嚴、自尊自信及正確的意見得不到保護。因此,我校建立了比較嚴格的自我評價體系,要求學生每天晚上利用學習結束前3分鐘的時間,全面回顧一天的學習表現,
自己給自己的學習過程量化評分。對學困生則要求每周五的第八節課和包干轉化的導師坐下來進行平等的交流對話,重點匯報其
對自己的學習評價,接受導師的鼓勵與指導。
五、行為矯正策略
“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學困生典型特征之一是意志力薄弱,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要使學困生得以轉化,就應該培養學困生堅定的意志,努力糾正他們不良的行為習慣,強有力地干預和矯正其行為及其習慣。在這個培養、糾正、干預和矯正的過程中,由于學困生本身的意志力薄弱,自然就離不開教師的嚴格要求和監
督。嚴愛相濟是教育的辯證法,只有嚴愛相濟才能教育好學生。嚴格要求為學困生的成功轉化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同時,轉化學困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轉化過程中,出現反復是正常的。教師不能失去信心,更不能棄之不理,要“導之以行,持之以恒”。法國著名生物學家巴斯德說過:“告訴你使我成功的奧秘吧,我唯一的力量
就是我的堅持精神。”對于學困生,教師可以從他們的“反復點”中找到他們失敗的根源,從而讓他真正地領悟到這一點。
(作者單位 湖南省雙峰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