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要求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學生為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與動機緊密聯系,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則必然有與之相伴隨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重要前提之一,沒有興趣就沒有
真正的學習。歷史課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通過典型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學習歷史的意義,明確學習歷史不僅是自身素質發展的需要,使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營造民主、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
長期以來,我國課堂教學施行的是傳統的“傳遞—接受式”教學方式,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將知識傳授給學
生,學生則是裝知識的容器,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和能動性,沒有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差。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協調者、鼓勵者和評價者。在教學中應師生互動、平等參與,通過教學中的師生交流,體現出教師與學生的平等與民主,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近和關愛,使課堂呈現民主、和諧、愉悅的氛圍,學生精神愉快地集中精力學習。同時,教師要相信每一名學生都有發展的潛能,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差異,理解和寬容學生的不
足,實行積極的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評價機制,滿足學生積極的、正確的不同需要。這種民主、和諧、愉悅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氛圍,會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三、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習信心
以往的歷史課堂,往往教與學脫節,主要是教師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不能引導和發揮學生的特點,使之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如果學生沒有掌握學習方法,沒有學習能力,不會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就會失去學習信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研究怎樣教,而且要研究學生怎樣學,更要教學生會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尤其要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講授“日本明治維新”時,指出:“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富強道路,同時期,中國發生了一場性質相同的維新變法運動,這就是‘戊戌變法’。但中國的戊戌變法失敗了,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什么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而中國戊戌變法失敗呢?請同學們從背景、性質、領導者、內容和結果等方面進行比較。”(出示問題: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比較)學生討論發言后,筆者又引導學生歸納得出正確結論。這樣通過比較、歸納和學生回答,使學生認識了歷史現象,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新課標要求以人為本,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教育者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式,大膽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為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任何知識的學習都是不可能的。
(作者單位 吉林省扶余縣增盛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