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產生了許多網絡流行語,如豆你玩、蒜你狠、蘋什么、糠高宗、藥你苦、辣翻天、姜你軍,它們共同了反映一個詞:價格。生活中同一商品在不同時候有不同價格,同一商品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價格。那么,是哪些具體的因素影響了商品的價格呢?本文就對影響商品價格的具體因素進行了簡單的介紹。
一、氣候對商品價格的影響
氣候的突變會嚴重影響商品的價格。例如,2008年1月中旬到2月初,我國遭到了50年不遇的暴風雪。平常毫不起眼的每斤不到兩元的大白菜,都成了市場的“明星”,其價格快速飆升到20元不等,而當風雪過后不長時間,其價格立即應聲而落。一般情況下無人問津的以每支五毛錢出售的蠟燭,在有些地區創下每支5元的高價,而當風雪停止,電力恢復之際,其價格一樣立即直線下降。又如,2003年非典期間,口罩、消毒液價格曾猛增。
二、時間對商品價格的影響
時間對商品價格的影響主要是通過預期來完成的。在市場需求不變的前提下,當廠商預期市場需求增加時會加大產量,增加供給,最終供過于求,使產品價格下降。以反季商品為例,蔬菜出現在本不應該出現的季節,價格相對于正常季節來說要高一些。如,夏天的大白菜,甚至幾塊錢一斤,可是在冬天幾毛錢人們都可能不買,這就是供過于求時,價格下降。服裝出現在本不應該出現的季節,價格相對于正常季節來說要低一些。如,在春夏交際的時候,一些長袖的外套就會出現降價拋售的現象,各商場就搞一些打折銷售的活動,這是因為夏天暢銷的商品是短袖,長袖對于這個季節來說,已經是不合時宜了,商家要是不處理掉就會出現積壓,到了應季的時候,這些長袖的款式又因過時,價格也會受到影響。由此可以看出,商品價格的變動是受到時間的影響的。并且,當商品的使用價值起到最大作用時,商品的價格是最高的。
三、地域對商品價格的影響
地域之間的差價是指同種商品在同一時間不同地區出現價格不同。地區差價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經營者將商品從產地運往銷地,需要支出一定的流通費用,并取得合理的利潤,這樣對于經營者來說,額外的成本就比較高,然而,經營者要想獲得最大的利潤就會將這些費用和利潤在價格上反映。如,靠海的一些城市,海鮮類商品的價格就會比內陸地區要便宜。因為這些保鮮類商品有一定的保鮮期,所以在運送成本上靠海城市就會較內陸地區花費上
便宜。結果就使海鮮類商品在內陸的價格較高,在沿海地區價格平平。又如,東北地區的羽絨服價格比海南地區高等等,這些價格上的差異都是由地域的原因造成的。
四、生產條件對商品價格的影響
因為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不同,生產同種商品的
地區社會成本不同,因此,形成同種商品在不同地區之間價格上的
差異。地域的差異,造成出現了一些特產、盛產的商品,這也是價格差異產生的原因之一。例如,在伊朗汽油比水貴,在委內瑞拉礦泉水比油大約貴十倍,而在大多數國家,水的價格遠遠低于汽油的價格。合理的地域差價,有利于促進商品正常流通、生產力合理布局、擴大地區間商品交流,促進地域之間的交流。
影響價格變動和差異的具體因素很多,除上述談到的氣候、時間、地域、生產條件外,政策,甚至宗教信仰、習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對價格產生影響。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中價格改革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以市場形成價格為主的價格新機制。所以,在市場經濟中,價格的作用主要是商品供求關系變化的指示器;價格的水平決定著價值的實現程度,是市場上商品銷售狀況的重要標志。并且,價格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消費者的需求方向、需求量,以及人們的需求結構。關注影響商品價格的具體因素,意義重大。
(作者單位 山西省垣曲縣高級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