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社報道:2012年7月23日,受到廣泛關注的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在福州落幕。兩岸各有8支代表隊參賽,每隊7人。經過三天的預賽、復賽,決賽的辯題是“體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體育發展/體育明星偶像化不利于體育發展”,最終首次參賽的大陸河海大學代表隊折桂,臺灣世新大學代表隊獲亞軍,臺灣大學代表隊和浙江工業大學代表隊分列三、四名。
“海辯賽”從2002年開始,每年一屆,經歷閩臺雙向交流、海峽兩岸交流、跨海入島交流三個階段,影響從地方上升到全國,成為大陸對臺青年交流的特色品牌項目。
品牌是怎樣鑄成的?體現時代特征、聚焦兩岸交流和關注社會熱點是成功的主要原因。辯題由網上搜尋、社會征集和專家擬定,最后遴選出涉及人文、社會、治學、心理、經濟等方面內容的具有思想性、科學性、可辯性和趣味性的辯題,從而保證了辯論的主旨、格調和走向。
我國古圣先賢向來有論辯哲學的傳統。“海辯賽”傳承求新,賦予社會熱點問題,終臻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攻辯雙方同宗同文,唇槍舌劍,精彩紛呈,網絡無遠弗屆,影響巨大深遠。
由此,想到當前中學的議論文教學。
“道”即義理,是統帥與靈魂。我國歷來的文學大家都推崇“文以載道”,并以此作為文章評價的重要標準。包括演說、辯論稿在內的議論文章要講究義理,時代感強,觀點鮮明,論據充分。
“海辯賽”是別開生面的“口頭作文”。辯題由抽簽決定,辯手分工明確,評委團陣容強大,賽程公開透明。這種組織形式,在對體現人生觀、世界觀、政治主張或思想體系的“道”的闡發上,更顯現場互動、深刻透徹的感人力度。
這是形式上的優勢,但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內容。大家一定記得八九十年代風光一時的“國際大專辯論”,電視直播,場面極大,但可惜只熱鬧了幾年。有分析說,停辦的主要原因是論題欠缺足夠的深度和廣度,比如缺少像“ECFA的簽訂更有利于大型企業的發展/ECFA的簽訂更有利于小型企業的發展”(“海辯賽”第10屆)這樣敘事背景宏大、引發廣泛關注的辯題。既為“國際”,政經背景與人文積淀差異巨大,其論題更難于把握,“大戲”不足,社會關注度隨之變小,也就難乎為繼了。
“道”是議論的統帥與靈魂。對于中學議論文教學和寫作訓練來說,對“道”的把握,是必須時刻做好的重大問題。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正像1991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作文第二題是:
某班開辯論會,一方的觀點是“近墨者黑”,另一方的觀點是“近墨者未必黑”。請你選定一方,寫一篇發言稿參加辯論。
有一位語文老師把這道高考題作為議論文教學的“補充教材”,組織學生討論。結果是絕大多數人選“未必黑”的觀點。為什么?學生說,“近墨者黑”有道理,但這樣寫,就好像在解釋成語,而持“未必黑”觀點,作多方面的分析,就有話講了。
老師作了分析和總結:成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亦作“麗朱者丹,附墨者黑”“近朱近墨”。意思是靠近朱砂容易染成紅色,靠近墨就會變成黑色,比喻接近好人容易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容易使人變壞,指環境可以影響、改變人的習性。這道考題用意明顯是在考查審題立意和論證角度。如選“近墨者黑”,囿于古訓,思路不易展開,論證難于深入,而持“未必黑”觀點,強調人的主觀能動作用,這就能寫出新意,增強議論力量。
接著,老師朗讀他的作文《近墨者未必黑》,其思路是:
解釋題目出自成語“近墨者黑”,指出從外部環境對人的影響即外因作用看,是有一定道理的。欲求不“黑”,清除“墨”源(如掃黃、肅毒),見“墨”遠避(如“親君子遠小人”“孟母三遷”)都是辦法。在作一定程度肯定之后,筆鋒一轉,指出避讓終非良策,而將行文重點落在“未必”上面,強調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是“未必黑”的原因。文章從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作內因與外因關系的分析,進而聯系實際,
論述在深入改革開放的今天,更難免“墨”的污染,這就更突出了加強自身修養,增強抗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議論層次清楚,凸顯時代感和論證價值。
互動討論和老師“下水”作文,使課堂生動活潑、氣氛熱烈。
錘煉好的論題。縱觀歷年高考語文作文題,要求寫議論文的居多。議論文容易提出統一的規范要求,容易通過審題立意、布局謀篇和論點、論證、論據運用的綜合評判,來考查作文水平。
怎樣才能錘煉出好的論題?“海辯賽”關于辯論賽選題要具有思想性、科學性、可辯性和趣味性的要求,從一個側面給出了答案。思想性、科學性更是所有議論文命題的共同要求。
1991年高考語文作文題出得好,一是從“選定一方”考查審題能力。試想,如果題目定為“近墨者黑”,像要求解釋成語。如果用“近墨者未必黑”,少了選擇,也不好。另外是考查學生關于內因與外因關系的認識,學習對事物作辯證分析,對學生心智的培養和思想水平的提高很有好處。
再看兩個不好的例子:一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好不好”。
“和尚撞鐘”語出《西游記》十六回,指干一天算一天,比喻遇事敷衍,得過且過,其釋義早有定論。如果硬要用這題目,說“不好”的,了無新意;若是從“好”去說,只能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雖屬得過且過,但總比不撞鐘的好,進而又可以說不撞鐘的又比白吃齋飯卻壞了佛門規矩的好,自說自話,頂牛抬杠,有什么意思?再比如“順境容易成才還是逆境容易成才”。出題者大約是想說,逆境激發斗志,銳意進取,容易成才,而順境之下,心生懈怠,自然就難于成才了。試問,如果逆境中畏難卻步而身處順境并不驕矜自滿,又怎樣呢?這種例子不是很多嗎?可見,題目建立在有悖于邏輯思維的“假設”之上,本身就有問題。
強化教師的主導作用。議論文是高中語文的重點內容之一,教師的主導作用至關重要。學習議論文,在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結構論證特點和修辭文采特色等問題的同時,還要學會對事物進行辯證分析,用發展的觀點、聯系的觀點和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提高觀察、認識社會和分析問題的水平。這對學生思想成長與合理的知識結構的形成是有益的,對提高寫作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學生不少人怕作文,又不重視作文訓練。老師要寫“難忘的一件事”,就編故事;寫“談勤奮”就羅列名人名家事跡加上空話套話,空泛雷同,缺乏真情實感。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切實加強議論文寫作教學,讓學生從愛寫到會寫,需要老師付出辛勤的努力。
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表現在指導和組織“大語文”活動上。不論古人治學的坐而論道還是近百年前由湖南學生聯合會創辦的《湘
江評論》和當今的“海辯賽”,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諸多可資借鑒的經驗。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等問題的影響,當前中學語文課外活動開展得并不盡如人意,一些學校雖然有文學社團和學生論壇,但能堅持活動的并不多。當老師的,要善于當“編導”,從創意策劃、擬定計劃和開展活動,悉心指導,務求實效。
著名教育家、詩人馬君武先生在其桂林杉湖旁故居有一副對聯:“種樹如培佳子弟;卜居恰對好湖山。”拿“樹木”與“樹人”作比,形象貼切。相信只要我們盡心盡力,耕耘不怠,在議論文教學中必定會有豐碩的收獲。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潭中西路8號
柳州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