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背景下,中小學擇校問題成了我國義務教育普及道路上的一塊絆腳石。中小學的擇校與我國規定的及社會上認為的義務教育相悖,與我國規定的免試就近入學相抵觸。在這一現象的背后,存在的各個團體之間更是因此而相依相斥。行政部門、學校、家長、學生、老師和中間團體之間的復雜關系使得擇校問題在長期制止中仍然活躍在中國的中小學教育中。
關鍵詞:中小學擇校;團體模型;利益團體;學校資源分配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六條規定: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并采取措施,保障農村地區、民族地區實施義務教育,保障家庭經濟困難的和殘疾的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但是,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日益嚴格,加之貧富差距的加大,地域差距等因素使中小學之間的差異與日俱增,擇校問題也應運而生。而且,在擇校問題上,產生的各個利益團體在團體模型的指導下也呈現了相當的規律,他們如
何對政府施壓以及如何達到至今的利益平衡都是擇校問題上的關鍵問題。
一、各個利益團體的劃分與利益訴求的變化
團體模型將公共政策看成是集團斗爭的產物,認為政府決策過程實際上是團體間爭取影響政策的過程,在這種影響之下,政策便成為各種團體之間競爭后所造成的均衡。這種均衡取決于各個利益集團的相互影響力,這種影響力的格局一旦發生變化,政策便可能改變。任何時候,公共政策都反映了占統治地位的那些集團的利益。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教育領域與市場競爭體制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在英、美等西方國家學校選擇和家長擇校已成為教育改革、發展教育的一種主要制度和措施,并用法律條文的形式加以規定。在我國,擇校的矛盾日益激化,是全盤否定還是大力推行?擇校是否會使社會的不平等愈演愈厲呢?家長選擇學校,使得學校需要雇傭和保留能夠吸引學生的教師。因而,擇校可能會影響學校教學崗位的設置和對教師的付
薪。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擇校問題涉及了五個不同團體的利益。
在擇校現象中,教育行政部門是其中極具兩面性的團體之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教育行政部門擔負著實施和監督義務教育的運行,平衡地方教育資源,統籌教育事業的均衡發展的任務。然而在地域差距、貧富差距等的影響下,學校之間的發展存在著差異,在教育經費有限的前提下很難為教育設施差的學校提供改善的經費。
較之行政部門,學校則是擇校問題上最為重要的利益團體之
一了,同樣具有兩面性。由于學校之間的辦學條件不同,致使“擇校”現象加大。目前,國家對于“重點”校和“示范”校的投資力度明顯高于普通學校,當然在教師的待遇方面也是不同的。所以,很多教師會利用一切機會進入重點學校或者示范學校,在人力資源上也
產生了很大的流動性。這樣,好的學校更好,差的學校更差,產生了惡性循環。普通學校缺少生源,自然也很難吸引優秀的教師和投
資,這樣一來,好學校會越來越好,普通學校也會也來越差。擇校問題也會越來越得到人們的潛在認可。
家長和學生是擇校問題上是最具有矛盾的利益團體。家長擇校時最為看重的因素是教師和辦學質量。目前,小學側重特色教
育,中學則側重應試教育。這兩項側重都是造成擇校產生的原因。家長在為孩子考慮學校的選擇問題上會無一例外地傾向于名校。許多孩子進了名校,會長期處在班級的末尾,各方的壓力不利于孩子身心的成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有些孩子的確從名校走向了成功。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他們有著不同的才能,所以,找到最適合孩子的路才是最好的。名校不一定就對孩子的發展有百分百的好處。
擇校加大了教師的工作壓力,對其職業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其收入并沒有明顯上升。“擇校”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育技術和班級管理技能的要求,而且增加了教師的壓力和工作時間。好學校通常會挖好的教師,教師也會往好學校涌。這就形成了學生和老師雙擇校的現象。
二、各個利益團體之間的相互制約與平衡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利益訴求對政府的決策產生的影響最終會使其達到一種平衡。政府在做出任意決策時都必須充分考慮各方的利益,平衡其中的關系,使得每一方都能有所得,并且其最終的結果又是有益于義務教育的發展和均衡的。
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就是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是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教育經費不足,這樣教育發展不均衡是必然結果,從而導致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即使是在同一地域內,由于歷史、制度的原因,學校與學校之間的不平衡性也很大,有些學校成為大家追逐的熱門學校,有些學校則是“門前冷落車馬稀”。導致這種教育發展不均衡的一個因素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對地方重點學校的重視,對非重點學校的漠視,使學校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并且忽視這種差距,對重點學校越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導致好的學校發展得越好,不好的學校越來越不好,使得家長不得不選擇學校。正是因為教育資源配置得不合理,學校才有好有壞,進一步導致本應在義務教育階段體現的教育公平性出現不公平。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導致“擇校”的出現,導致教育的不公平。但家長們希望公平,如果現實不公平,那么家長只有靠自己的方法去追求現實中僅有的公平了,那“擇校”的產生便不言而喻。
擇校作為當前社會矛盾在教育中的集中體現。徹底解決擇校問題在現階段來看是不太可能的。擇校問題對于教育事業的發展到底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也是短期內無法斷言的。政府部門必須時刻關注各大利益團體之前的較量變化,平衡他們之間的利
益訴求,從而做出最利于中小學教育發展的政策。
參考文獻:
[1]商江.如何看待擇校問題.法制與經濟,2006(2).
[2]朱麗英.教育公平視野下的義務教育擇校問題研究.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2).
(作者單位 重慶市北碚區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