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現有的書籍、資料的查詢以及向一些教師進行咨詢,得到的調查與分析表明:對教師心理契約的結構及其變化而言,教師認為自身和校方在看待自身的責任義務程度方面有很大的區(qū)別。從心理契約結構方面來看,教師責任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崗位責任、人際責任、發(fā)展責任。學校為了使教師更好地工作,應該擔負的責任為:經濟責任、環(huán)境責任、人文責任。
關鍵詞:心理契約;結構;責任;教師
心理契約是指員工方與組織方之間除了有形的文本契約之外,內隱的對于雙方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的相互期望。本文在試論教師心理契約的結構及其變化的基礎上,采用了逐步分析的方法對
教師心理契約的結構及其變化進行了探討。心理契約與經濟契約不同,后者是指勞動者用自己的勞動換回想要的生活條件,而心理契約是產生在勞動者內心的,并不是以勞動者干活的多少來界定
的,他們愿意用一定的忠誠、創(chuàng)造力來交換,同時他們對社會也有經濟報酬的期望。假如對于教師來說只看重經濟契約,而忽視心理契約,教師就不會有那么高的激情,平時工作的時候也會缺乏責任感,因為他們的期望并沒有得到滿足,也可能會減少對工作的奉獻。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假如教師的心理期望得到滿足,他們就會努力地工作,愿意留在這個組織中,不會跳槽去找更好的工作,可以把科教研究工作長久地進行下去。
一、教師心理契約的“簽訂”
在社會生活中,個人進入到公司去上班,會與公司簽訂一份勞
動合同,表示自己愿意在公司中從事相關工作并服從公司的分配,但是這僅僅是個書面的契約,具體地說,這只是體現了雙方的雇傭關系,員工要想有長遠地發(fā)展,企業(yè)要想追求更大的利益,就需要進一步地去努力,就是與員工建立心理契約,這個契約需要讓員工明白企業(yè)的目標和自己的目標,雙方達成一致,員工才會賣力工
作,同時可以降低員工流動的不確定性,使人才能招得進來,也能留得住。教師是社會中多種角色之一,所以,教師的心理契約的“簽訂”對學校的影響很大。教師心理契約是在日常工作教學中產生的,是一種無形的、未寫明的契約。通常教師在學校組織中處于弱方,他們無法對學校的行為和做法加以控制,并且有的時候提出的倡議和意見無法被采納,沒有表達的話語權。但是可以通過自身心理契約的“簽訂”來調節(jié)和改變自己的行為。這種心理契約的“簽訂”可以使教師與學校之間達成共同的標準,建立和諧的教學氣
氛,進而為教師自身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
心理契約是一種無形的默認與溝通,人民教師本身就是一支
高文化、高素質的隊伍,通常我們的教師心理都非常強大,這種強大體現在日常工作、處理事務方面。教學工作本身就很特殊,要在積極努力地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更好地去與學生溝通。教師是一個費神的職業(yè),所以教師內心有很多想法,他們的心理契約在工作中顯得更加重要。教師一旦“簽訂”心理契約,會在工作中產生重大而且深遠的影響,這種能量是不可估計的。如何使與教師簽訂較好的心理契約,我們要明確一下雙方的責任和義務。
1.心理契約作為一個主觀行為準則,可以對教師行為進行約束和調節(jié)
學校如何與老師簽訂心理契約,主要做到以下方面:首先,學校要提供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給予人民教師更大的空間,鼓勵教師進一步深造,同時允許教師開拓創(chuàng)新,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在教學改革反面做出重大貢獻的教師給予精神和物質方面的獎勵。其次,學校要給教師提供較好物質保證,建立帶薪休假、帶薪旅游等制度,同時不應該給教師下達教學任務,可以靈活地變化教學方式,
使老師卸下心理防備。
2.一個有競爭力的團隊,凝聚力很重要
教師在充分理解學校方面的情況下,要積極努力地投入到工
作當中去,努力搞好團結。德魯克曾說:“對于企業(yè)來講,靠什么來凝聚成員的精神呢?答案可能有多種,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企業(yè)員工對企業(yè)使命的共享程度。”心理契約的“簽訂”會使教師和學校之間達到互惠,會使祖國的教育事業(yè)更加輝煌。
二、教師心理契約的內容與結構
作為一種主觀契約形式,心理契約內容可能涉及正式書面合
同所規(guī)定的那些契約條款,但更多是非正式的書面合同沒有涉及
的方面。心理契約內容與結構的研究是目前大學教師心理契約研究的焦點之一,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國內學者對大學教師心理契約結構進行的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存在較大差異,單維結
構、二維結構、三維結構和多維結構分歧較大,而且研究對象分別存在區(qū)域和年齡方面的局限性。雖然大學教師心理契約的內容與維度在不同研究者眼中的提法不一,但基本的核心內容具有一致
性,大學教師心理契約結構尚缺乏全面、系統的實證研究。其次,在探討大學教師心理契約的結構和內容時,通常的做法是在孤立和
分離的基礎上考察“教師對學校組織的責任”和“學校組織對教師的責任”,缺乏對于契約內容兩種責任之間相互影響的研究。
教師心理契約的內容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兩種主要成分:交易
型成分和關系型成分。交易型成分更多關注具體的、短期的和經濟型的交互關系,主要是教師在提供教學勞務后得到的報酬。主要特點是:具體的經濟條件是首要問題;在工作中個人卷入水平有限
(如在工作中用時較短,低情感投資);主要運用已有技能(不開發(fā)新技能);契約內容清楚明確。關系型成分更多關注廣泛的、長期的、社會情感型的交互關系(如奉獻、信任等等),它的特點是在經濟方面交互作用的同時,還有情感投入(如個人支持,家庭關注);影響到全方位的個人關系(如青年教師的成長和開發(fā)以及個人的
家庭生活);契約內容是動態(tài)而靈活的,更多隱含著主觀上的理解。研究表明,交易型取向的心理契約相比關系型取向的心理契約,青年教師對組織的信任度更低,對組織變革更加抵制。
三、教師心理契約的變化
經濟模式的轉變和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使員工和組織之間的心理契約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教師心理契約的動態(tài)發(fā)展研究應遵循兩
條軌跡,按時間劃分,包括縱向研究和橫向研究,按研究對象劃分,包括同一個體和不同個體。現實中這兩條軌跡處于交叉狀態(tài),即同一個體在同一時段心理契約內部互動、在不同時間段內心理契約
的變化和不同個體在不同時間段內即不同職業(yè)生涯發(fā)展階段心理契約的動態(tài)變化。胡平、劉俊采用縱向視角研究了教師群在不同職業(yè)發(fā)展階段其心理契約具有相應的階段性特征(下表)。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伴隨著教師心理契約中對教師角色和行為責任越來越準確的認識,也伴隨著教師的職業(yè)理想更清晰的過程,教師的職業(yè)發(fā)展也是教師心理契約調整和改變的過程。當然每一個階段的心理契約的結構、影響因素以及違背和調整的策略可能不同,而且會受到其不同的個體因素的影響。
四、完善心理契約的“附屬條款”
心理契約是調整教師心態(tài)、保持其期望張力、激發(fā)其工作熱情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理順教師與校方的關系、整合教師發(fā)展目標與大學組織目標、提高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們通常認為,心理契約是管理心理學的概念,是指企業(yè)與員工之間
為了滿足各自需求而相互之間產生的期望,它是無形的、隱含的。這種心理上的契約關系是普遍存在的,人與社會、人與組織之間的互動、人與人的交往,都存在著相互間的期望,也因此而承擔一定的義務,這些雖然沒有經濟契約的明確約定,沒有法律契約的強制約束,但它對人們的行為卻有著深遠的影響。
(作者單位 吉林省吉林市教育人才交流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