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被引入課堂教學。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閱讀教學,使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具體化,實物化,變成直觀、生動活潑的視覺信息,并配上文字與音樂,圖、文、聲、畫并茂,全方位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的認識渠道多元化;使課堂教學更具強感染力,對于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利用多媒體,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個體力求深入地認識某種事物或樂于參與某種活動的一種積極的意識傾向。小學生的興趣,主要是學習興趣,即認知興趣。長期以來,小學的各科教學無不把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列為首要任務。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也不例外,但一直以來只是停留在“說教”這一層面,手段單一,方法老套,很難培養學生的興趣的穩定性、長久性,更難使學生真正產生一種學習的內驅力。
在一般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課本提供的只是一個不動的畫面,產生的視覺效果差,激發不了學生的興趣。而在計算機參與下的閱讀教學則不同,它可以利用畫筆、課件中生動有趣的畫面,使學生大開眼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果。例如《大海啊,故鄉》一課的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畫面上出現藍藍的大海,金色的海灘,然后再通過聲音驅動,引出“嘩嘩”的海浪聲,小朋友赤著腳在海灘上拾貝殼,嘴里還哼著《小螺號》的樂曲。學生伴著輕柔的樂曲,一邊聽著娓娓動聽的朗讀,一邊欣賞著大海美麗的景色,完全陶醉了。有的學生被金色的海灘吸引了,一直到音樂停了,學生還沉浸在那無窮無盡的遐想之中。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興趣點的開發,變“單一的語言激趣”為“多個感官體會”,使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真正獲得探究的樂趣,創新的樂趣,并將這些樂趣轉化為學習的內在動機,為學好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運用多媒體,理解閱讀重點
課文重要部分的關鍵詞、句、段,是最能本質地、集中地表現全文的內容的。因此,重點段的詞句往往牽動全篇。課文的重點一般表現為:集中表現主題思想、主要內容、主要事件的段落,最能表現中心所用的修辭手法。應該說,準確的閱讀理解課文的重點,對培養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閱讀的重點,要求兒童對課文有深切的了解,這種深細的閱讀過程,是一種由多種心理因素組成的復雜智力活動。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開放學習閱讀理解的重點,不僅使學生能看到,也能聽到,往往可以充分感受形象,促使閱讀過程的多種心理因素產生積極作用,從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例如:教學《二泉映月》一文,其中的第4、5小節是全文的重點段:“又是一個中秋夜,阿炳在鄰家少年的攙扶下,來到了二泉……聽著,聽著,阿炳的心顫抖起來。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過琴聲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給這茫茫月夜……”
文章寫得很美,但是對于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怎么體會阿炳的疾苦和樂曲的含義呢?這種感覺是缺乏的,而且也不是靠教師單一的講解、字面的理解就可以獲得的。于是在教學開始,我將阿炳悲慘的形象呈現在學生面前,把學生帶到阿炳的年代中,教學了課文的前3段后,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在教學重點段時,結合畫面和音樂,我把閱讀重點進行開放:月光似水,靜影沉璧,聽著聽著……你是怎樣聽的呢?請用上表示聽得時間長,聽得很專心或者表示聽時顯示深情的詞。并出示句式:我( )地聽。學生深情地聽樂曲的表情得到了開放:“我久久地聽。”“我動情地聽。”……“你仿佛聽到了什么?”學生聽覺感受“聲”的委婉凄美的同時,在想象中充溢著阿炳的形象及他的坎坷的生活經歷,用心靈感受阿炳那積淀已久的情懷:“我覺得阿炳要抒發對光明生活的向往”,“我覺得阿炳在吶喊‘我不能倒下’”……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文中的形象,而且感受到樂曲中阿炳的無助和勇敢,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發展了思維能力。
三、巧用多媒體,發展思維質疑
“質疑”是學生在對教材深層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礎上的一種求真、求異的思維過程,它蘊含著學生可貴的創新意識,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精神的提升和外露。現在多媒體的運用,把學生帶到課文描寫的那個情境之中,孩子的情緒一下子被激起,形成了一種內驅力。在這種“力”的推動下,促使學生將心理活動轉化為飽滿的學習熱情,激勵他們主動“質疑”。
如:課外閱讀《草船借箭》時,當讀到“草船借箭的經過”這一部分時,我利用多媒體放了一段錄像:畫面上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然后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放完錄像,問學生:“大家看完錄像有什么疑問嗎?”學生紛紛舉手回答:“諸葛亮為什么選了大霧漫天的時候去取箭呢?”“諸葛亮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兒擺開呢?”“諸葛亮為什么又要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吶喊?曹兵反攻怎么辦呢?”……我充分肯定了學生的疑問,有鼓勵其他學生來解答這些疑問,通過由學生質疑,再由學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拓展他們的思維。
四、借用多媒體,優化閱讀訓練
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進行,為他們語言和能力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教師應有意識地把評議訓練和能力提高有機結合起來,在開放的訓練中發展學生能力。而計算機的引入課堂,實現了人機交互,同學間的交流,真正使訓練得到開放。例如《音樂之都維也納》一課,第2、3、4自然段分別寫了“維也納是歐洲古典音樂的搖籃”,“維也納是一座用音樂裝飾起來的城市”,“維也納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音樂”。這三個自然段都是按“先總后分”的結構寫的。在教學完這三個段落后,我用多媒體計算機將“曼谷到處是佛教”,“水城威尼斯”,“北京是對稱的古都”這三句話成像在學生面前,鼓勵學生選擇其中最感興趣的一個開頭,到網絡中搜尋相關的文字及圖片,按課文的寫法仿寫一段話,并輸入計算機。訓練題的選擇,使不同愛好的學生都得到滿足。學生完成習作后,我再選擇有代表性的作文投到大屏幕上,師生共同評價修改,又一次將訓練的反饋進行開放。這樣的開放訓練,使學生在自我參與中興趣盎然,同時,觀察力、想象力、語言表達力,尤其是作文能力得到了發展。
網絡中的資源是海量的,有效利用網絡,能拓展學生的閱讀面,從而使學生獲取大量的、豐富的知識,網絡的檢索功能,能讓學生有針對地對某一方面進行全面的閱讀和了解,在此過程中學生的閱讀水平自然而然的會得到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楊廟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