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個性化創造過程,是融會整合、反思體驗、領悟建構的過程。教師要想優化課堂需在教學過程中掌握駕馭課堂的技巧,適時、巧妙地運用創設情境、立足生活、落實行動這三招,既能使政治課堂教學充滿智慧、樂趣和活力,又能優化課堂,提高效果。
一、創設情境,活躍思維
在教學中精心設計一種孕育著疑難問題而又引人入勝的情境,使學生進入求通而不得的狀態,可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使思維處于活化的狀態。然后教師因勢利導指導學生追根尋源,進行探索,培養思維能力。例如在講《生活與哲學》“認識運動 把握規律”時我在黑板上寫下唐代詩人李白的名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然后通過多媒體展示場景,接著問學生這兩句詩蘊含了什么哲理?并引導學生賞析:這兩句描寫輕舟在那萬重山急流中飛駛的輕快、迅速,舟在江中駛,猿在岸上啼,只覺江水兩岸的猿聲仍在耳中啼鳴著,所坐小船卻早已飛快的穿過萬重山了,詩中展現的生命情調,明朗愉快飛揚奔放,引導學生思考并得出“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這一哲理。
這樣用名人佳句所進行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歸納哲學觀點,把學生置于注意力集中、思維最活躍的狀態,從而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立足生活,梳理成思
列寧曾說過,理論要變為實踐,理論要由實踐來鼓舞,由實踐來修正,由實踐來檢驗。政治課的內容源于實踐,來源于生活,人類社會生活在滄桑巨變中留下了許多閃耀理性智慧的名言警句、成語故事,以及洋溢著時代氣息,啟人智慧的當今社會流行語等,這些都是我們政治課用之不竭、歷久彌新的信息寶藏。例如在講《文化生活》“文化對人影響的特點”時就用了孔子的名言“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由此得出“潛移默化”這一特點;在講“深遠持久”這一特點時讓學生背誦《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學生總結,得出這一特點。而后請學生齊聲唱起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學生們充滿激情的演唱更深刻體會到海外游子的心聲。
三、聯系實際,落實行動
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其重要目的在于運用理論去分析實際問題,達到理論與實際、學與用、知與行的辯證統一。實踐是創新教育實施的關鍵。重視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去嘗試,并從實踐中去總結,去歸納是增強學生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徑。我除了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外,在學習《政治生活》中“民主管理”這一框題時,布置小組成員去居委會、村委會去調查,學寫政治小論文等內容。通過以上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精神和創新精神,從而使學生在過程中生成知識,并將其化為行動。
思想政治課程涉及社會生活中的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它們都是來自真實的生活,課堂教學應回歸生活,加強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思考與體驗,在實踐的矛盾中探究、感悟和內化。
“我們的實際生活,就是我們的全部課程;我們的課程,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因為“整個社會是我們的學校,全部生活是我們的課程”。以生活為源頭活水的課程資源觀是對于課程資源的全新思考。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源頭活水就是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變化發展的,它為思想政治課教學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生活素材的選擇應是教學需要與學生生活需要的結合點,它不僅包括以“家事、國事、天下事”為代表的時事生活,也包括學生正在感受和經歷的日常生活,并且后者更具有思想政治課教學所要求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實踐性。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展開教學,把思想政治課教學置于無限的社會大背景之下,做到“小課堂”與“大社會”密切結合。例如,我在講授“樹立正確消費觀”時,通過學生生活中的浪費現象、攀比現象和不恰當的消費行為,引導學生理解“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踐行科學消費、節約消費、綠色消費。
生活化的教學除了注重教學素材、教學情境的生活化外,也注重教學落實的生活性,即做到“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為此,教學中應努力突出實踐性,讓學生走進社會、走進生活,在“做”中“學”,在“學”中“做”,自覺應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知識的鞏固,提升其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引導學生深入社會生活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可采取制作性活動、社會調查、專題性研究和課內模擬實踐等。例如,在學習了儲蓄、股票、保險、債券等多種投資方式之后,我讓學生學著制定一份“家庭理財方案”。這既與學生家庭生活密切相關,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經濟頭腦和理財能力,增強學生做人的責任感。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創造是教學活動的生命力。通過創設情境、立足生活、落實行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今后我將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創新教學方式、充實教學內容,借助“生活”這一源頭活水,讓學生在“社會”的學校中,在“生活”的課堂上生命飛揚!
(作者單位:安徽省潁上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