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摒棄浮華,回歸本色,讓語文課上出“語文味”,把語文課當著語文來講,讓語文課真正成為綠色生態(tài)的語文課堂,教出原汁原味的“語文味”——
學習古詩詞不防以“讀”為本,理解文本:讓語文課堂沐浴于音韻美;以“問”為導,體味情感:讓語文課堂蘊藏于情韻美;以“品”為基,探究內(nèi)涵:讓語文課堂流淌于意韻(蘊)美;以“寫”為根,寫出感懷:讓語文課堂陶冶于神韻美。會讀、讀懂、感悟,再創(chuàng)作不僅是學習古詩詞的有效途徑,也是本色課堂教學的有效實踐。
【關鍵詞】本色 音韻 情韻 意韻 神韻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腳步,語文課堂已一掃以往沉悶的氣氛,“滿堂灌”早已行影無蹤。但新的問題也悄然而至:人文性泛濫、工具性缺失、盲目地“拓展”把文本研讀擠到一邊,重視形式上的熱鬧、忽視個性化的思考,該讀的不讀、該認的不認、該寫的不寫,整個課堂,只有表面的“走過場”,唯新為好,唯奇為好、唯“鬧”為好,語文課活活地被“秀”成了活動課、歷史課、思品課、科學課……
黃厚江老師認為:“語文課首先是語文課,語文課要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實踐為主要活動,以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為根本目的”,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著實是本色課堂教學。
可見,語文姓語名文,語文教學就是練語習文……語文課說到底就是學生學習說語文、講語文、讀語文、寫語文、用語文的課。
摒棄浮華,回歸本色,讓語文上出“語文味”。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把語文課當著語文來講,要的就是簡單、平淡,洗盡鉛華,回歸本色,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真正成為的綠色生態(tài)的語文課堂,讓語文課教出原汁原味的“語文味”——
對此,我認為學習古詩文應該以“讀”為本,理解文本:讓語文課堂沐浴于音韻美;以“問”為導,體味情感:讓語文課堂蘊藏于情韻美;以“品”為基,探究內(nèi)涵:讓語文課堂流淌于意韻(蘊)美;以“寫”為根,寫出感懷:讓語文課堂陶冶于神韻美。會讀、讀懂、感悟、再創(chuàng)作不乏是學習古詩詞的有效途徑。
一、以“讀”為本,理解文本:讓語文課堂沐浴于音韻美
朱熹云:“語言自有個血脈流通處,但涵詠久之,自然見得條暢浹洽,不必多引外來道理言語。”可見,古詩詞教學我們首先應該朗讀。
讀出情感——讓語文課堂沐浴于音韻美。意在引導學生朗讀文本,培養(yǎng)學生整體感知文本的能力,初步體味詩歌內(nèi)涵意境。
【課堂呈現(xiàn)示例1《烏夜啼》】
1.詩詞是文字的意念,它有錯落有致的節(jié)奏、高昂低沉的韻律,需要我們反復朗讀、細心體會、就能接近作者的心靈。在讀的過程中要注意:
(1)感性的表現(xiàn):字音、節(jié)奏、語氣
(2)理性的把握:意象、人物、情感
2.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知文本的內(nèi)容,結合注解,讀準字音,把握文章主旨。
3.帶著問題思考:找出詩中最能表現(xiàn)詩人情感的是哪一個字?
4.個別學生朗讀
學生討論,明確:恨
5.帶著“恨”的情感齊讀課文
6.“恨”是如何表現(xiàn)出來?
7.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8.……
每一首古詩詞,都有各自的節(jié)奏、韻律,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學生在朗讀時注意詩詞那錯落有致的節(jié)奏、高昂低沉的韻律,只有朗讀時細心體會,就不難走近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世界,使人情感共鳴,事理共享,還能讓人體驗古詩詞的音韻美。
【課堂呈現(xiàn)示例2《詠懷古跡》其三】
朗讀課文,要求做到:
1.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2.同學仔細聽,點評。
3.投影:把握好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做到聲調(diào)飽滿,讀出作品的感情,“因聲求氣”。
4.學生朗讀。
5.老師提示:“獨”“豈”兩字重讀,“何”“應”“似”三個詞讀時聲音延長頓開,“一”聲調(diào)飽滿,“垂”“涌”應讀得激昂。
6.生再次朗讀,學生朗讀明顯好轉(zhuǎn)。
7.討論為什么這樣朗讀,重點討論:
為什么將“獨”“豈”兩字重讀?“何”“應”“似”三個詞讀時聲音延長頓開?“一”聲調(diào)飽滿,“垂”“涌”應讀得激昂?
學生通過對朗讀,不僅整體感知了課文的內(nèi)容,而且通過“因聲求氣”感悟到流淌于字里行間的作者情韻,彌漫在詞、句中的某種情緒。
二、以“問”為導,體味情感:讓語文課堂蘊藏于情韻美
詩歌是至情的語言,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以問題探究為引導,說出理解,體味情感,讀出詩外之意。朱熹云:“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
以“問”為導,讓語文課堂蘊藏于情韻美意。意在以問題為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
【課堂呈現(xiàn)示例3《詠懷古跡》其三】
學生反復誦讀,討論詩中王昭君是否怨恨?
1.學生討論
2.說出自己的理解
老師明確:老師不認為她有怨恨。
對于王昭君出塞,多數(shù)人看到的是她沉魚落雁的美麗,她在漢元帝的深宮里,不過是個失寵的宮女,風光出塞,卻做了千年草原之上的尊貴的國母,我想她應該是草原上最幸福的女人,又何來怨恨可言?作者卻說她怨恨,詩中哪些詩句表明昭君是怨恨的?
3.小結
其實,這位聰穎異常的香溪女子,從踏入宮門的那一刻起,也許就注定了她的孤獨,毛延壽的那顆傷父落淚痣讓昭君做了三年冷宮人,然后一封和親書,雖然換來了“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的短暫和平。但,他的美卻終老在了單于父子的懷抱。她的恨、她的怨、世人有誰能知、世人有誰能明?難怪評論家金圣嘆發(fā)出:“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的感嘆。而此時昭君這深沉的怨恨也只能化作一曲曲惹人愁思的胡樂。
4.齊讀: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三、以“品”為基,探究內(nèi)涵:讓語文課堂流淌于意韻(蘊)美
品讀詩歌,就是由文字進入感情體驗。“修辭立其誠”,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傾注自己的感情,探求詩人內(nèi)心情感變化,體驗詩人的喜怒哀樂,同時受到作品強烈的感染,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心為情動,體驗美感愉悅。
以“品”為基,讓語文課堂流淌于意韻(蘊)美。意在以品讀為主,品讀詩歌的語言、品讀詩歌的意蘊,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課堂呈現(xiàn)示例4《詠懷古跡》其三】
1.有人說“悲昭君以自悲也”,這首懷古詩是否有詩人個人的情懷?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2.合作討論
知人論世、鏈接背景:
杜甫在唐玄宗天寶五年,作者西入長安,羈留十年,才做了個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任右拾遺。作者因上書救宰相房琯觸怒唐肅宗而受排擠,被貶為華州司功。
3.帶著背景再次討論
昭君
絕代佳人,入宮見妒
畫圖省識,遠離漢宮
身死異國,環(huán)珮空歸
(千載之怨)
詩人
才華橫溢,入朝見妒
不分忠佞,無辜遭貶
漂泊西南,有家難歸
(深沉怨恨)
4.明確:詩人在詠嘆昭君不幸的同時,也在感嘆自己的不幸,在表達昭君千載之怨的同時,也在暗中表達自己的深刻怨恨。
【課堂呈現(xiàn)示例5《旅夜書懷》】
要求:學生帶著詩人的憂憤和滄桑,反復誦讀,讀出詩人的孤愁與深沉。
1.詩人孤獨的情感是通過哪些詩句表現(xiàn)出來?
2.學生討論。
3.知人論世、鏈接背景。
杜甫從長安被罷為左拾遺后,于764年折回成都,入嚴武幕。不料嚴武在第二年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乘舟東下。《旅夜書懷》就是在這次旅行中寫的。這一年,杜甫已滿53歲,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風痹。嚴武之死,他決心離開四川,轉(zhuǎn)作瀟湘之游,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時才是個盡頭。
4.學生分析(意象、借景、抒情):
A.意象:危檣、夜舟、星、平野、月、大江、沙鷗
B.手法:借景抒情
從意象著手,把握詩的情感不失為品詩的有效方法。
5.師生明確:
詩人年輕時,滿懷壯志,意凌東岳,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期望,等待朝廷的重用,可結果被擠出了長安,無奈之下,他投靠了好友嚴武,本希望“已忍伶俜十年事,強移棲息一枝安”,能勉強棲息一枝,暫時借幕府偷生,可是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去逝,他再次無奈地發(fā)出“萬事已黃發(fā),殘身隨白鷗”的感嘆,感覺自己形同天地間飄無定所的沙鷗,心中不由得感到空寂、茫然。
古代詩歌往往是通過意象來營造意境、表達感情的,而詩歌的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觀情思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要讀懂詩歌,就要先讀出這些意象,進而品味意象表現(xiàn)的意蘊與情感。
四、以“寫”為根,寫出感懷:讓語文課堂陶冶于神韻美
閱讀的最高境界就是學會和作者對話。讀懂、會讀、記誦、積累、再創(chuàng)作不乏是學習古詩詞的有效途徑之一。
以“寫”為根,寫出感懷:讓語文課堂陶冶于神韻美。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整合課堂知識的能力。
【課堂呈現(xiàn)示例6《烏夜啼》】
結束語:此時此刻,你想對李煜說些什么?請以“李煜,我想對你說”,寫一首小詩(散文)。
附:學生1作品
李煜,我想對你說/喜文厭武的天性成就了一個文人墨客的風流倜儻/翎毛墨竹揮灑一幅幅清爽不凡的神韻/在笙鶴般的吟哦中/用才情創(chuàng)造的終極里/你/找到了真正的永恒。
學生2作品
李煜,我想對你說/北宋的庭院飄蕩著的是你那無奈的嘆息/已干枯的殘花不會因為一滴眼淚而重新滋潤/早已龜裂的心靈也不會因為一時悔恨而重新鮮活/然而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怎能不震顫那囚禁你的牢房。
學生3作品
李煜,我想對你說/我懂你,一江春水里流淌的是什么/我嘆你,獨自憑欄處牽掛的是什么/末路而降并恥辱/文章圣手,詞人情懷才彰顯你生命的本色。
【課堂呈現(xiàn)示例7《旅夜書懷》《詠懷古跡》其三】
結束語:請以“我眼中的杜甫”,寫一首小詩(散文)。
附:學生1作品
杜甫/你披著一路的風塵/帶著滿身的血淚/迎面走來/你把偉大與貧窮、高尚與困窘/不可思議地集于一身/你的吟詠、你的情懷/至今讓后人感慨不已/同時你的沉郁,你的頓挫/ 注定成就一篇篇不朽的絕唱。
附:學生2作品:
杜甫/你佝僂著腰/穿越/盛唐的繁榮和中唐的衰頹/你細數(shù)著人民的辛酸與血淚/你憂慮著國家的興亡與安危/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沖斥你那/無人知曉的心酸悲痛/戰(zhàn)哭多新鬼,愁吟對老翁/凝聚你對/戰(zhàn)亂荼毒、權貴奢靡的滿腔悲憤。
附:學生3作品
杜甫/留下吧/哪怕是短短的一刻/因為/我們不僅需要你的詩歌/世間的不平還要你來吶喊/黎民的艱辛更要你去擔憂。/ 此刻/愿/千年的風/千年的河/再次迸出你帶血的贊歌。
和作者對話是和詩人情感的碰撞,更是和詩人靈魂的相通,學會和詩人對話,不僅把握作者的情感,理清行文的構思,還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摒棄浮華,回歸本色,讓語文課上出“語文味”,把語文課當著語文來講。簡單、平淡,讓語文課真正成為的綠色生態(tài)的語文課堂,教出原汁原味的“語文味”——
學習古詩文不防以“讀”為本,理解文本:讓語文課堂沐浴于音韻美;以“問”為導,體味情感:讓語文課堂蘊藏于情韻美;以“品”為基,探究內(nèi)涵:讓語文課堂流淌于意韻(蘊)美;以“寫”為根,寫出感懷:讓語文課堂陶冶于神韻美。會讀、讀懂、感悟、再創(chuàng)作不僅是學習古詩詞的有效途徑,也是本色課堂教學的有效實踐。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華僑雙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