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科教學中,都有一部分“學困生”。他們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影響。要想提高教學質量,面向全體學生,就必須要轉化好“學困生”。我們可以就“學困生”的教育方法作一些小結。
一、提高“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要分析、了解“學困生”的自卑心理。大多“學困生”都有其共性:成績差,表現也差,他們在各方面尤其在學習方面,受到老師的批評多,表揚少。他們往往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一種是深感自卑,缺乏自信,整天灰心喪氣,默默無語;另一種則是把自卑深深掩蓋起來,以一種極端的情緒來干擾、抵制正常的教學活動,如無故曠課、破壞課堂秩序、打架斗毆等。但無論表現如何,因為學習差而造成的自卑卻是揮之不去的心病,妥善地治療學困生這塊心病,是改變其學習狀況的突破口。
二、用真誠去滋潤學生的心田
我們要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前提就是要善待每一位學生,給予每一個學生都同樣多的愛。愛是教育學生的基礎和出發點,教育學生的成功來源于對學生最大的熱情。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和精髓。對待“學困生”,更要用真誠的愛去溫暖滋潤他們的心田,消除他們懷疑恐懼的心理和對立的情緒。一般情況下,學習成績優秀和當班干部的學生自然很容易得到老師的愛,而一些“學困生”卻常常被老師忽視、冷落。公平一點講,絕大多數教師是“恨”那些“學困生”不爭氣的。然而老師對學生的態度如何,又常常決定著學生的命運,老師熱愛學生是學生進步向上的動力。教師要教育好學生,只有以熱烈真摯的愛,誠摯的友善,平等的尊重,無限的關懷,對他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與他們在感情上建立聯系,才能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崇敬、信任和親近,才能了解學生的所作所為和心里所想,學生才會樂意聽從和接受教師講的道理,努力把教師的要求化為自己的行動。
現在,廣大的農村有很多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或寄養在親戚家里,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愛,他們的學習普遍較差,心靈也是比較脆弱的,“學困生”中的大部分就是留守兒童。因此,他們更理應得到老師的關愛。
三、抓住閃光點,多表揚,多鼓勵
學生自尊心很強,受到批評時自尊心很容易受傷害,所以平時在做學生工作時最好是少批評多鼓勵,特別是后進生。后進生一般都有表現自己的愿望,我常在后進生身上尋找閃光點,創造條件通過各種方式給予后進生表現的機會。
大多數后進生往往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對這種后進生大可不必大發雷霆,更不能隨便開炮和反復批評,因為他們的自尊心都很強,極有可能不接受,反而會頂撞,應該真心、細心、耐心、心平氣和地與他交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長處,作為一個老師,應該關注“學困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人格,以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贊賞“學困生”。“學困生”難免有許多不如意。這就要求教師耐心加以指導,如果大聲斥責學生,他們往往產生恐懼心理,厭學自然發生。所以,對待“學困生”,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對“學困生”的點滴進步要及時表揚和鼓勵,這樣不但真正提高了“學困生”的知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四、集體幫助,樹立“學困生”的自信心
一個團結友愛、奮發向上的班集體,既是“學困生”矯正不良思想行為的熔爐,又是“學困生”實現轉化,走向進步的搖籃。老師在教育和轉化“學困生”中起主導作用,但僅靠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因此,必須創設一個團結友愛、融洽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去為“學困生”鋪設一個“安全”的施展平臺。所組的學習小組,應該是成績優秀的學生與“學困生”搭配分組,并且要求學習好的同學要提醒、督促、幫助“學困生”,課余還要當“小老師”輔導他們學習,幫助他們改進學習的方法。在學習活動中,讓小組里的每一個成員都要參與、合作,體現集體的力量。這樣,他們在合作中就會增進彼此之間的溝通和友誼,同時,也能樹立起“學困生”的自信心。
五、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體會學習的樂趣
注意教給“學困生”學習的方法,減少學習障礙。部分學生在記憶、抽象思維、閱讀和寫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在于未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造成學習能力差帶來的學習障礙。因此,我們要求教師要十分重視“學困生”在學習方法上的指導,不但要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而且要強化記憶、思維、閱讀、寫作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一生受用的一筆人生財富。我們要求教師要培養學生學習有計劃性,提高學習效率;指導“學困生”落實每天的學習、復習工作,要按時完成當天的作業,引導學生向主動、積極的良好方面發展。
建立因材施教的彈性教學目標。統一的教學要求,統一的教學目標,不能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如果讓他們總是達不到目標要求,勢必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老師能依據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不同學生的差異,對不同學習類型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即彈性教學目標,允許在不同起跑線起步,也允許達到不同的終點,只要對學生本人來說,是進步了,就應該得到肯定和鼓勵。
總之,對學困生的培養轉化是一件復雜的工作,它要求教育者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從“學困生”的實際出發,注重轉化的方法,進行耐心細致地培養,讓全體學生全面成長。
【本文系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農村中學學困生問題的研究與轉化”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號:BY[2011]G171】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