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常有孩子不主動舉手發言,即使提問到他,也是愣在那里,老師急得一身汗,他卻金口難開。有的孩子愛說卻不會說;有的孩子發言積極,但往往是答非所問,讓人哭笑不得。由于孩子年齡小,性格差異大,知識面窄,邏輯思維薄弱,表達能力也不強。古人云:“言為心聲,言乃說,心乃思。”
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往往被順理成章地認為是語文教師的責任,其實不然,數學課堂也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正確的語言表達是數學正確思維的基本呈現,它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也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如何培養孩子從“敢說”到“會說”,最后到“愛說”,也是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及數學教材的特點,想方設法,由淺入深,由直觀到抽象,鍛煉學生去說,讓學生最終做到有條理地、完整準確地去表達。其做法如下:
一、親近學生,讓學生“敢說”
老師的“嚴厲”往往會成為阻礙學生張口說話的“絆腳石”。我在教學“4的分與合”時,課堂上我拿出4個桃子給一位學生分,學生很快就分出了4可以分成1和3。老師說:“分得真好,你拿1個桃子,老師拿3個桃子,那4就分成了1和3。”接著我繼續引導,接著問:“把我們手中的桃子交換一下,4又被分成了幾和幾呢?”我原來以為他可以馬上說出4又可以分成3和1,但是他只是看著我,一臉想說又不敢說的樣子,半天沒把問題回答出來,這挺出乎我的意料。這時只聽下面有學生小聲的嘀咕:“他不敢拿的桃子比老師的多!”我恍然大悟,他不是不會,而是不敢說。可能在孩子眼里我是一個較嚴厲的老師,正因為這樣,學生總是離我很遠。課后我也結合自己的平時教學進行了反思,找準作為一名低年級教師的角色定位。下課后我主動與孩子們接觸,和他們一起游戲,努力做到蹲下身子,多尊重孩子,多親近孩子,多為孩子創造“敢說”的機會。
二、創設情境,使學生“愛說”
1.創設情感情境。課堂上,教師用親切、平等的語言最能使學生保持積極舒暢的學習心境。學生回答問題時,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別人差”、“我相信你下次能回答得更好”等,這樣做到了多鼓勵,少批評;讓學生以小老師的身份站在講臺上向同學解釋、說明,鼓勵學生發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等等,在這樣的教學情景中,讓學生逐步養成敢于在課堂上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與看法;在有人說時,要求其余學生仔細傾聽,若有不同意見,可以爭辯或補充;對于講得好的學生要給予鼓勵表揚;在學生講的過程中教師要面帶微笑,耐心傾聽,并適時用“說得好!”、“不用急,慢慢說”等語言進行鼓勵。這樣,使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使每位學生在民主、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樂于、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既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2.創設生活情境。低年級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是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所以教學中,應為學生提供一些豐富直觀的材料,做有趣的數學游戲,創造“說”的情境,訓練語言表達能力。我們對學生進行表達的培養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不但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而且要考慮到知識基礎和認識能力,所以根據低段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基礎,在教學時要讓數學語言生活化,生活情境數學化,密切聯系生活材料,創設情境,以興趣激發學生會說,以事例引導學生會說。在教學中,適時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在玩中說,可有效激發學生說的興趣與熱情。例如:在上一年級第一冊“第幾”這節課時,可以先讓一組學生排好隊,并做著一個自己認為最酷的姿勢,然后讓其他學生說說你喜歡第幾個小朋友的姿勢,并且說說你是從左邊數還是從右邊數,這樣輪流說,學生的興趣很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訓練,較好地激發了學生說話的熱情。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說話氛圍中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新的知識。通過“說”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優化了課堂的氣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3.創設故事情境。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沒有條框,想象力豐富,教師應積極創設條件,正確誘導。例如,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圖編故事,創設形象有趣的情景,就能避免數學課的枯燥無味,讓學生在浮想聯翩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如,第一冊數學《7減幾》,就可以利用課后練習中的圖創設故事情景:星期天是小灰兔媽媽的生日,小灰兔想親手做一個媽媽最愛吃的土豆糕,以送給媽媽的一個驚喜。可是家里沒有土豆,小灰兔便想起山羊爺爺前天曾挖了土豆,就去向山羊借土豆。他高高興興地背回了7個土豆,可是路上袋子破了一個洞。請大家說說小灰兔回家時還剩幾個土豆?并寫出一個加法算式和一個減法算式,還要說說這樣做的原因。問題剛提出,被故事深深吸引住的小朋友,馬上展開了積極的想象和思考。有的說還剩下一個,因為掉了6個,還有一個最大的掉不下來,所以6+1=7,7-6=1。有的說還剩下0個,因為小灰兔太高興了,他邊走邊想著蛋糕,土豆都掉光了,所以0+7=7,7-7=0。還有一個學生說剩下7個,因為土豆知道小灰兔愛媽媽,就使勁地抓住袋子,等小灰兔到了家里才滾了下來,所以7-0=7……這樣的數學語言太生動有趣,太富有童真童趣,太有個性了。在課堂上,學生想研究什么問題,要用什么方式研究,要用多種方式去嘗試,教師都要最大限度地去滿足學生的需求,并創造個性發展的機會和條件,這樣,數學課就會充滿生機和活力,學習數學就會成為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三、通過引導,使學生“會說”
低年級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亦非一朝一夕之功。學生有了想說的欲望,也就把話表達出來了,在這基礎上就要訓練學生“會說”即完整地說,能概括地說。數學語言有四大特點:一是簡練;二是嚴密;三是精確;四是理想化。因此,在說話訓練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說話習慣。如要求學生先想后說,把話說得有條理,說得嚴密,說得完整;說話時聲音要宏亮,語句要連貫,意思表達要準確規范等。在課堂上,我注意糾正學生不正確的表述,特別是有些小朋友常會用日常用語來表述。比如:小學生習慣把“單價、總價”說成“價格或價錢”;把“數”與“數字”混淆;把“幾時、幾時半”說成“幾點鐘、幾點半”,學生通常會把3:00說成“3點”,這是口頭語,應該告訴學生正確的書面語是“3時”。這些都需要教師善于引導,并多次加以訓練,這樣才能真正促進他們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又如:在《長短》的教學中,當我出示了實物——紅藍粉筆時,有的學生就籠統地說:“紅的長、藍的短。”這是學生的生活語言。我問:“誰能把話說得再完整一些?”學生又說:“紅粉筆長,藍粉筆短。”這時,我又拿出一支黃粉筆,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學生又說:“黃粉筆短,藍粉筆長。”我說:“剛才你們說藍粉筆短,現在又說藍粉筆長,到底藍粉筆是長還是短?這三支粉筆比較,誰最長?誰最短?誰比誰長?誰比誰短?這句話怎樣說合適?請小組討論討論!”這樣,顯然比一開始的語言表達要數學化。
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我班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仍有部分學生未達到預期效果,如:由于班級人數較多,課堂教學時間緊,任務重,在教學中會情不自禁的多提問那些口齒伶俐、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而忽視了一部分默默無聞的同學,不能讓每位同學都能得到充分的語言訓練機會。低年級孩子自我控制力比較差,課堂組織教學難度大,在創設情境中往往易放難收,在規定時間內有時難以完成教學任務。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加強新課程理念的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執教水平,逐步探索,力求采取多種有效途徑,使學生的表達能力能切實得到發展和提高。
(作者單位:安徽省滁州市會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