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工子女,是伴隨著農民工而出現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群體。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他們的健康成長與發展一直是農民工們的心頭大事。外來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關系著這些孩子們的性格養成和未來的成長歷程與發展道路,關系著全民綜合素質的總體水平。如果外來工子女的心理狀況發展得不好,其最終結果甚至會影響到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一、外來工子女的常見心理問題
1.自卑感強烈,心理敏感且脆弱
自卑是流動兒童一種普遍的心理問題,外來工子女自然也不例外。這一群體常年徘徊在城市和農村之間,卻又無法全身心地融入城市生活,使城市人完全接受自己。這樣在期待與失望之間徘徊,長期的迷茫情緒不知如何排解,加之又比較容易受到一些歧視,于是常常自卑感作祟,進而使得他們無心做事,反應遲鈍,情緒低落,心境憂郁。他們容易過分看輕自己,慌張、膽怯、害羞,心理敏感,耐挫折能力較差,表現為面對失敗難以冷靜客觀理性分析原因,容易走極端,缺乏參與其他同齡人的活動的勇氣與信心,有問題不敢問老師,等等。
2.缺乏歸屬感,孤獨感較強
其實大多數外來工子女想要和城市孩子一起生活一起學習一起玩,但由于他們的父母沒有城市戶籍,常被視為“外來人口”,他們不愿暴露自己的身份。這在小小年齡的孩子的心靈上打上了陰影。他們從小離開農村,沒有農村生活經歷,久而久之,他們自己都無法正確認識自己。這些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屬于哪里,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封閉起來,變得孤獨,多愁善感,常常自憐自哀,處處謹慎保守,對社會的信任度降低。
3.學習動機不足,生活態度不積極
大多數隨遷子女往往是被動遷移、被動安置,隨遷子女們有時剛剛獲得對一個環境的適應,就又要隨著父母變更工作地點而變更學習生活環境。這對于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久而久之,孩子學習跟不上,成績往往偏低,直接打擊了孩子的學習信心及興趣,進而嚴重削弱了學習動機。另一方面,他們甚至不知道為何要進入學校學習,不理解學習對他們的意義,常常抱著混日子的心態在學校中學習,紀律性普遍較差,缺乏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態度,缺少人生理想和信念作支撐。
4.心理壓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敵視情緒和對立感
盡管在保障隨遷子女教育方面,我們已經采取了一些制度保障,但實施起來依然困難重重,進而難免導致在這些孩子心靈上產生壓抑和對社會的不滿等情緒。有些自尊心較強的孩子不甘于此,急于改變自身命運,往往存在過高的心理期望,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壓抑。有一些外來工子女在學習中、人際交往中付出很多卻得不到相應的回應,易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強烈的不平等感、敵視情緒和對立感,不利于外來工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長,更不利于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二、保障外來工子女心理健康發展的對策分析
1.深化戶籍改革,消除體制障礙
農民工為城市的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該更加考慮和重視他們子女的教育保障以及心理健康的發展?答案是肯定的。國家應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的推進步伐,盡快修訂《戶口登記管理條例》。各地政府應對流動人口子女入學問題給予高度重視,強化居住地政府的責任,要探索和制定相應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對教育資源這類社會公共資源要讓全體公民共同享有,不分地域、不論身份和職業,實行權利與責任、權利與義務對等。清理并消除城鄉戶籍差別帶來的教育不平等待遇,切實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
2.改善全民素質,杜絕社會歧視
應該加強對社會成員的思想教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公益廣告、公益活動、展板宣傳語等方式將正確的價值觀、人際交往觀滲透到每一個人內心最深處,從思想上加以改善,改變舊有觀念,消除歧視觀念,重新充分認識農民工在社會建設與和諧方面的重要地位以及作用。多多給予隨遷子女以心靈上的關懷,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社會的普通公民,都有義務幫助外來工子女在城市社會中生活得更好,努力幫助他們在消除因制度障礙產生的擔憂與顧慮,尊重他們主體的創造性和能動性,尊重其自我價值和尊嚴的實現,構建和諧溫暖的社會大環境,讓每一個隨遷子女都能夠自強、自立、自信地融入城市生活中來,進而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也保障社會和諧。
3.加強心理輔導,提高心理素質
學校作為教育的第一重要基地,在對隨遷子女心理輔導進行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當然輔導要講究方法,否則觸及這些敏感孩子們的脆弱心靈,不但得不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會對外來工子女健康心理狀態的形成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學校應考慮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有機地融入教學之中,通過二者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此外,現在各學?;径荚O有心理輔導中心,學校在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外來工子女的實際心理狀況和知識背景結構,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進行小范圍的心理輔導,這樣才能保障輔導更有針對性更具實效性。
4.更新教育觀念,重視家庭教育
“新一代農民工”父母應適時地更新教育觀念,不能將教育子女的責任全權交由學校,應該重視家庭對子女的教育作用,以及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的影響。農民工也應提高自身素質并加強與子女們交流的意識,正確認識和看待子女的未來發展,消除“宿命論”和過度的“望子成龍”思想,為孩子創造積極健康的家庭教育環境。家長也應該與學校和老師建立起良性的溝通機制,全面了解自己孩子的身心狀況。
【本文系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探索外來工子女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教育策略”研究成果。課題批號:BY[2012]G209】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