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堂有效率的課?我覺得真正的有效課堂是精致而豐滿的課堂,是簡約而不簡單的課堂。
一、有效率的課堂教學應當有強烈的“主問題”意識
課堂教學中設計的問題太多,面面俱到,會讓學生感到疲勞,還會使文本被解讀的支離破碎,使閱讀面目全非,課堂容量變小。就像學《紫藤蘿瀑布》這課時,第一次設計的問題沒有層次感,像燒糊了的一鍋粥,自己不清楚,學生也迷糊。而第二次設計時我吸取教訓,以“看到一樹怎樣的紫藤蘿,作者的感受怎樣的,為什么”這一主問題拎起整個課堂,使課堂思路清晰,問題不多卻容量極大,一問有多答,一項任務可能出現不同的努力方向和解決路徑,這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無限可能。
二、有效率的課堂教學應當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閱讀體驗入手
課堂上老師是問題一個接一個地問,學生則為尋找答案而閱讀,一個接一個回答問題,課堂成為問答式競技場,閱讀也成為一種負累,一個負擔。課文解讀應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如剝筍一般,而不是把教師理解好的答案如數灌給學生。語文在各學科中尤其講究語感,而語感是一種語文修養,是一種對話語系統的敏銳感覺,是長期規范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成的一種帶有濃厚經驗色彩,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的能力。而語感往往來源于學生的閱讀,只有學生有了自己的閱讀感受,帶著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向教師討教,才能有所感悟。因此,學生和課本的直接對話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這需要我們給出時間。讓學生在充足的時間內自讀鉆研,在默讀中思考,在朗讀中培養語感。要拿出耐心,給學生自我認知的時間。
在第一次設計教案時我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直接找出“不由停住腳步”“不覺加快腳步”兩句,并讓學生找尋原因,企圖給學生提供閱讀捷徑,豈料缺乏閱讀體驗的學生不買賬,使課堂一開始就超出我的預設范圍,干擾了整個教學計劃的進行。第二次課堂教學則從談看眼前紫藤蘿的感受入手,帶領學生走進文本中的紫藤蘿,走近作者的心靈,直抵作品的思想深處,最后又從作品回到現實生活,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體驗自然美和生機,感受心靈震顫,感悟生活的哲理。
三、有效率的課堂教學應當從學生的需要入手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沒有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勞,沒有欣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沉重的負擔。”對此我理解為在課堂上根據學生需求提高效率。
今天,學生是課堂真正的主人,學生在課堂中占有主體地位,課堂上,應當是學生需要什么,我們教他們學什么,學生缺什么,我們提供他們獲取什么的方法。當我準備第一份教學設計時,教師成為答案的提供者,答案就是教師手中的籌碼,而學生窺視著教師手中的答案,做著猜測的游戲。而第二次準備是我更注重學生的感受,讓學生談想法,深入解讀文本,根據學情補充積累資料,授“魚”同時授“漁”,并會學以致用,這些都是學生迫切的需要,因此第二次教學不再停留在反復解釋“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句話上,而是讓學生感受了文本、理解了內容、積累了資料、學習了方法。由此可見,課堂的作用不僅僅在于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去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學生在有效率的催人奮發的教育環境中,才能讓思維輕松、自由、快樂的行走,并理解和體驗自己的所看,所見,所思,所悟,從而放飛自己的思想,挖掘自己的潛質,釋放自己的能量。
四、有效率的課堂教學應當從課堂實況入手,因地制宜
雖然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教師是課堂的主導,是舵手,因此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反饋的信息(如課堂提問、課堂練習以及學生的臉部表情變化等)改變和調節教學,對教學進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師必須采取多種方式方法,讓學生盡快提供反饋信息創設條件,引導學生注意提供正確的反饋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調整教學,保證課堂教學過程的信息流處于最佳傳輸狀態,獲得最優教學效果。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偶發事件,使原來設計方案中信息的傳輸程序受到沖擊、干擾甚至破壞,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根據當時的反饋信息果斷地采取隨機控制的辦法,改變、調整信息的傳輸程序或信息傳輸手段,以保證教學效果不受影響。所以課前必須認真備課,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方面考慮。備課時要在腦海里活現上課情景,既要把作為教師需要講課的內容、方法、步驟仔細推敲、揣摩,又要把自己當作學生,形成一個在腦海中上課的過程。例如,當教師講到某個地方,學生會提出什么疑問,教師如何作答;教師提出某個問題,學生會怎樣回答,一般有幾種答案,教師怎樣引導,最后該怎樣歸納等等。
五、有效的課堂教學應當避免無效的課件運用
課堂教學不是課件展示課,課件運用的目的只是輔助教學,可用可不用的堅決不用,用了沒效果的不用,只有用了才有效、在非用不可的地方我們才去用,不能為吸引眼球而盲目亂用,不然,不僅沒效果,反而起到喧賓奪主的反作用,學生一會兒看課件一會兒看課本,會使學生無法靜下心來潛心閱讀,導致靜心閱讀的時間嚴重缺失,閱讀便浮于表面,學習變成了走馬觀花。像我第一次教學中導入部分過多過于花哨的圖片展示就有喧賓奪主的嫌疑,第二次反而很快使學生沉浸到閱讀中,“靜”入佳境。“靜”使閱讀洗盡鉛華、回歸本真,使語文教學逐漸走向簡約,走向真實。
《紫藤蘿瀑布》的學習,不僅僅是學生們接觸了一篇課文,更多的是我在這一次教學設計中更深刻的明了什么才是一節有效率的課,那就是簡約而不簡單。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頭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