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綱要求】
根據傳記的文體特點和高考語文《考試大綱》的要求,傳記的閱讀在考試中的具體要求是:理清作品陳述的基本事實,把握傳主的人生經歷,把握傳主的性格、情感與基本事實之間的關系;理解作者的評論、思想,通過分析作品的選材、表現手法、修辭手法、語言特色等藝術形式,了解作者這樣處理的意圖;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能對作者所持的觀點和藝術處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命題走向】
根據近幾年高考語文試題的選文及命題情況來看,在復習過程中,考生應重點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題型:題量為3至4個小題,分值大致為15~25分。主、客觀題可能會同時出現,也可能都是主觀題;其中會有一道探究題。
2.文本材料:一般選擇古今中外那些內容豐富且思想性強、反映社會風貌特點、體現人類精神品格的人物傳記、回憶文章等。傳記主人公大多為中外歷史名人,如著名政治人物、科學家、藝術家等。
3.考查內容:命題源于文本,重點考查考生篩選信息、分析綜合、探究等能力。考生應特別關注對正確評價傳主的功過得失、傳記文本中有益的人生啟示這類內容的考查。
【解題鑰匙】
一、解題的基本原則
1.主旨輻射原則:任何一篇文章,大到篇章結構,小到字詞標點都是為文章的主旨服務的,因此閱讀文章要首先從整體出發,弄清文本大意,明白中心主旨,把握傳主特點。考生要注意回答問題時緊扣中心主旨,不要孤立地去看問題。
2.語境分析原則:理解具體問題時要有強烈的語境意識,分析回答任何一個問題都要結合上下文,要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從原文找到問題的相關信息點及內容,再加以分析、歸納,最后作答。
3.還原原則:現代文閱讀是“還原”閱讀,因此考生解題時要遵循“還原”原則。要求還原為文中信息和作者的思想觀點,不能以自己的認識和觀點來代替;盡可能用原文詞句回答。一般來說,這類試題的答案都能從文本中找到現成依據。
二、解題的基本步驟
傳記閱讀題的解題思路、方法可與高考現代文閱讀題的解題思路、方法聯系起來。結合傳記作品的具體特點,考生可按以下步驟去答題:
1.揣摩題干,有備而讀。研讀題干,認真審題,看清命題者問了哪些方面的問題,在大腦里要形成“問題鎖鏈”,形成明確而強烈的“問題意識”,讓問題作為閱讀文本的有力指示。
2.理清脈絡,整體把握,細讀勾畫。第一遍速讀文本:第一步,弄清作品按什么順序組織材料,傳主的生活經歷是如何貫串起來的,從而把握文本的結構思路。第二步,整體理解文本內容,理清作品陳述的基本事實,弄清文本寫了傳記主人公哪些事,體現了傳主的什么性格、品質特點。第三步,弄清作者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是什么。第二遍精讀文本:帶著問題,有意識地細讀全文,注意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與細節,勾畫出問題的相關信息區域,尤其注意敘述以外的其他議論性、闡發性的句段。
3.深思熟慮,精確表達。將問題與文本緊密聯系起來,對文本內容作深入思考,對傳記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品格、氣質、成就以及作者所持的態度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對具體問題進行思考分析時,要堅持以上幾個原則。考生在表達時,一要整合篩選文中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無的字句;三要用詞準確。
【針對訓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1~4題。
頭雁飛走了,
留下一片清冷
——追憶汪曾祺
□李 陀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蘇高郵,早年畢業于西南聯大,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外表謙和,給人以“心地明凈無渣滓”的印象,但實際上骨子里又好勝又好奇。有人若不信,只要讀一讀他在1982年寫的《桃花源記》《岳陽樓記》兩文,就不會認為我是瞎說。當年在《芙蓉》雙月刊的目錄上一見這兩個題目,我真是嚇了一跳,且深不以為然:這老頭兒也太狂了!用現代白話文再寫《桃花源記》和《岳陽樓記》?但當我一口氣將這“二記”讀完之后,竟高興得近乎手舞足蹈,那心境如一個游人無意間步入靈山,突然之間,眼前雜花生樹,春水怒生。不久后我見到汪曾祺,問他:“汪老師,‘湘行二記’你是有意為之吧?”汪曾祺不動聲色地反問:“怎么了?”“那可是重寫《桃花源記》和《岳陽樓記》,這事從來沒人干過。”汪曾祺仍然不動聲色,眼睛望著別處,默然不答。我以為老頭兒要回避問題,不料他突然轉頭向我調皮地一笑:“寫了也就寫了,那有什么!?”汪曾祺就是這樣一個人。
至八十年代末,汪曾祺可以說已經有了大名,這大概很出他的意外。不過他仍然說:“人要有一點自知。我的氣質,大概是一個通俗抒情詩人。我永遠只是一個小品作家。我的一切,都是小品。就像畫畫,畫一個冊頁,一個小條幅,我還可以對付;給我一張丈二匹,我就毫無辦法。”今天讀這些文字,不禁愴然。這個自視很高又十分自謙的可愛的老頭兒,可曾想到在一個重大的歷史轉變時刻中,自己是一個關鍵人物嗎?當然沒有。在《意象的激流》里,我曾給汪曾祺畫過這樣一幅像:說他是這一群體的先行者,一只相當偶然地飛在雁群之前的頭雁。這是有點奇怪,有點不尋常,因為這只頭雁是個老頭兒,當年是西南聯大的學生,聽過聞一多的課,平日好書,好畫,好花木,好與各樣的怪人閑談,還是個真正的藝術家,絕不像一個先鋒人物。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把現代漢語從毛文體中解放出來這樣的重大歷史轉變中,做了一名先行者,一只頭雁。
汪曾祺非常重視語言。他曾說:“我以為語言有內容性。語言是小說的本體,不是外部的,不只是形式,是技巧。”王安憶在1982年發表的作品中說:“汪曾祺老的小說,可說是頂容易讀的了。總是最平凡的字眼,組成最平凡的句子,說一件最最平凡的事情。”王安憶又說:“汪曾祺講故事的語言也頗為老實,他幾乎從不概括,而盡是詳詳細細、認認真真地敘述過程,而且是很日常的過程。”汪曾祺這種“平凡”和“老實”打哪兒來的?我以為有意地用口語化的語言寫作是主要原因。舉個例子:“一棵樹上有數不清的枝子。真是亂。亂紅成陣,亂成一團,簡直像一群幼兒園的孩子放開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亂嚷嚷。”試把這段文字和朱自清先生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比一比,朱自清的語言不是確實顯得有點貴族氣嗎?或許有人會說,這么比不公平,《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是1923年寫的,汪曾祺這篇《紫薇》寫于1987年,中間差著64年呢!但是,看看今天的文學寫作,一個事實恐怕人人都看得明白:朱自清式的這種歐化味很足的白話文,至今仍然控制著大多數作家和千千萬萬愛好文學的人的寫作,而能夠走汪曾祺這種路子的,少而又少。
如今頭雁飛走了,留下一片清冷。
(選自《花城》1998年第5期,有刪改)
1.作為真正藝術家的汪曾祺具有怎樣的性格?請簡要概括。
2.從文中看,作為“一只頭雁”,汪曾祺的主要功績是什么?請簡要論述。
3.汪曾祺的語言與朱自清的語言有很大的區別,你欣賞他們中哪個人的語言風格?請談談你的看法。
4.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A.汪曾祺外表謙和,心地明凈無渣滓,因此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B.汪曾祺用現代白話文寫的刊發在1982年的《芙蓉》雙月刊上的《桃花源記》《岳陽樓記》,體現了其“骨子里又好勝又好奇”。
C.汪曾祺非常重視語言,他認為語言有內容性,對于小說來說,語言是本體,不是外部的,不是形式,而是技巧。
D.王安憶認為,汪曾祺講故事的語言頗為老實,幾乎從不概括,而盡是詳詳細細,認認真真地敘述很日常的過程。
E.本文通過對汪曾祺性格及其創作的側面記述,刻畫了一個自視很高又十分自謙、敢于開拓的先行者形象。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1~3題。
李清照傳(節選)
國難當頭之時,南宋統治集團內部的爭奪卻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亂,眾官無所依從。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趙明誠罷守江寧,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免。三月,李清照與趙明誠乘船上蕪湖,入姑蘇(準備移居贛水上),沿江而上時經過和縣烏江(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處)。秦亡后,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最后失敗。項羽垓下兵敗后,逃至烏江畔,烏江亭長欲助項羽渡江,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終拔劍自刎。面對歷史遺跡,撫昔思今,清照思緒難平,于是做詩一首,題為《烏江》: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詩中通過歌頌項羽這位失敗了的英雄,向人們展示了這樣一種人生哲學:活,要活得昂揚,出類拔萃,有聲有色;死,要死得壯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氣節,是人的精神風貌中至關重要的因素。同時,詩人還諷刺了南宋統治者的茍且偷安、了無氣節和昏庸無能。
五月,趙明誠把家屬送到池陽(安徽貴池),又接到旨意復知湖州。六月十三日,盛夏酷暑,趙明誠離池陽,“涂(途)中奔馳,冒大暑,感疾”。(《金石錄后序》)行至建康時,病勢已重。七月末,李清照于池陽聞訊,心急如焚,急解舟赴建康,然而已無力回天。八月十八日,趙明誠病逝。
從此,李清照將永遠是孤雁一只了。再沒有“相對展玩咀嚼”金石書畫藏品的欣慰,再沒有“相向惋悵者數日”的余韻,再沒有坐歸來堂斗茶大笑的樂趣,更不會再有苦苦相思之后團聚的甜蜜了,相見直要待來生。前路漫漫,等待著她的,是孤苦伶仃顛沛流離,是世情險惡中傷欺侮。遭此一擊,剛毅的李清照,也難以承受了。“葬畢,余無所之余又大病,僅存喘息。”(《金石錄后序》)李白是“拔劍四顧心茫然”,而李清照此時是“葬畢夫君心茫然”。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李清照無限悲痛,大病一場。蘸著血淚,她寫下了“祭趙湖州文”,其中有句云:“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白日”句典出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八:襄州居士龐蘊將入滅(佛教稱僧人死亡為入滅),令其女靈照觀日之早晚來報。其女回報說:“日已中矣,而有蝕也。”待父出門觀看時,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父見其狀,夸其女“鋒捷”,龐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謂趙明誠先己而亡,死得其所,較之后亡者之處境為好,以聊示自慰,寓己悲痛之深。“堅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孟子·告子下》中有“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的話。劉向《說苑·善說篇》載:“昔華周杞梁戰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阤。”“阤”(zhì)即潰塌之意。此句意謂己之悲傷同于杞婦,而“堅城”一詞,語涉雙關,且以暗示趙明誠為國之長城之意。這組駢文對句是此篇祭夫文中僅存下來的殘句。對于夫君于亂世中暴病身亡,李清照含著無限的悲痛。這一“嘆”一“憐”中,哀之痛、傷之切已溢于言表。
(選自《中華名人傳記》,有刪改)
1.從文本看,李清照創作《烏江》一詩的背景和目的分別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簡要概括。
2.“從此,李清照將永遠是孤雁一只了”一句話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作者在讀到李清照《烏江》一詩的時候頗有感慨:“氣節,是人的精神風貌中至關重要的因素。”請結合文本談談你對“氣節”的理解。
參考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