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佛的眼中,用心理學、行為學、管理學等相應知識科學武裝自己,有意識、有策略地獲取優勢競爭地位,進而達到職位升遷的目標權力絕非“明爭暗斗、鉤心斗角”,而是達到職位升遷、實現個人和組織愿景的一種有效手段。
如果有命題作文,“權力:為什么只為某些人所擁有”,字數、題材不限,你會怎么寫?
如果你從政治人物入手,一如古代的帝王名相或是現代的政界領袖,通過回顧他們的出身、奮斗、挫折、成功,你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權力從來都是幸運女神給那些有準備人的禮物。這不,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不一樣的成功啟示錄》中就是這么講的。
不過,你會進一步發現,把權力解讀為“官僚層級之權”,未免過于狹隘、偏頗,事實上,對那些商界精英、社會名流而言,他們何嘗不是有權之輩。如“傳媒大亨”魯伯特·默多克、“彭博社締造者”邁克爾·布隆伯格、“股神”沃倫·巴菲特、“微軟之父”比爾·蓋茨、“地產大亨”唐納德·特朗普、“蘋果教父”史蒂夫·喬布斯、“商界怪咖”理查德·布蘭森等人。
隨著思緒的展開,你會發現,權力不僅僅可以指向官威職權,也可以詮釋為影響力、領導力、意志力、話語權等,而且不同學科、不同學派對權力都有不同的解讀。例如在社會學、思想史領域,尼采有“權力意志”、羅素有“權力論”、韋伯有“權力三分法”、福柯有“權力關系(網)”等。而從管理學、領導學角度看,有沃倫·本尼斯、約翰·科特、約翰·加德納、詹姆斯·庫澤斯、馬歇爾·戈德史密斯、約翰·阿代爾等領導力名家、大師,他們對權力均給出了各自的定義。沒錯,這些觀點都能自圓其說,但都沒有把權力徹底說清楚。
這時,我們不妨看看斯坦福大學著名的組織行為學教授杰弗瑞·菲佛的觀點,他的“權力觀”通常是針對公司生活、職業生涯而言的。文章雖然沒有對“權力”一詞作出明確界定,但菲佛通過一開始對“安妮”、“貝思”兩個虛擬人物的故事講述,既交代了辦公室政治、因崗位晉升而殘酷競爭的背景,也道出了掌控權力的種種好處(如,能活得更久、更健康,產生財富,把事情做好)。如他所言,“在將要面對的職場政治角逐中,如何才能占據優勢?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告訴你這個問題的答案”。
“權力是‘爭’來的,不是‘等’來的。”這是菲佛的觀點。他口中的“爭”不是《金枝欲孽》、《宮心計》一類的明爭暗斗、鉤心斗角,也非曾國藩、胡雪巖等人的老練世故、權謀之術,它是指利用心理學、行為學、管理學等相應知識科學武裝自己,有意識、有策略地獲取優勢競爭地位,進而達到職位升遷的目標。菲佛為我們提供了一幅清晰的“權力路線圖”的,而這正是菲佛《權力:為什么只為某些人所擁有》一書中最具價值的看點。
在菲佛看來,要成為一個具有權力的人,首先要具備七大特質,它們是:雄心、精力、專注、自知之明、信心、換位思考和化解沖突的能力。
接著,菲佛與我們分享了如何有效配置資源、夯實權力基礎的經驗。第一,起點決定高度,正如馮侖講過類似的話,“學先進、傍大款、走正道”;第二,成為最引人注目的那一個,注重經營個人品牌;第三,誰擁有資源,誰就有權力。資源是力量之源;第四,關系,永恒的王道。關于這一點,菲佛運用了社會學的一些研究成果,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弱聯系的大型網絡對創新和尋找信息有利,而緊密聯系的小型網絡更適合于現有的知識和轉化隱性技能”;第五,權力是“演”出來的,也是“說”出來的。比如,喬布斯在每次新品發布會現場都是當之無愧的主角,他是最好的表演者,也是絕佳的演說家。
盡管菲佛一再探討權力的美好一面以及如何迅速獲得權力,但他也理性地看到在權力追逐中不得不付出的代價。書中專門談到了“為權力必須支付的5大成本”,包括盛名之下的壓力,喪失自主權,犧牲家庭和個人生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信任,以及權力讓人欲罷不能。同時,菲佛還告誡人們“警惕失去權力的6大因素”:要的太多,給的太少;過度信任;失去耐心;疲倦,讓人放松警惕;時代變了,戰術不變;對權力戀戀不舍。可見,到最后要永保權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菲佛的提醒只不過是最大程度上避免你迅速潰敗、曇花一現。
在寫作本書之前,杰弗瑞·菲佛已出版了多部管理學暢銷書,菲佛向來不人云亦云、不走尋常路,而且善于破除流行觀念和偶像崇拜,對此,《商業周刊》評價說:“在擁擠的管理學書籍的書架上,菲佛的書顯得彌足珍貴。他對以直覺而非事實進行管理的理念提出了嚴重的警告。”秉承相似的批判式寫作路徑,在《權力:為什么只為某些人所擁有》一書中,菲佛照樣批駁了一些在人們心中被“奉若圭臬”的理論學說,如“這個世界是公正的”,“聆聽成功人士的說教”,菲佛鄭重聲明:當心它們成為你前進的絆腳石!
編輯:趙曉萌myhouse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