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工作或生活中,談判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從這個角度上看,赫布·科恩《談判無處不在》對每位營銷人都不無裨益。
讀過不少談判學的書,算上赫布·科恩的這部《談判無處不在:如何通過談判贏得你想要的一切》,已經不下10本。
書看得多,體會自然也多。就拿談判學的基礎知識來說,雖然作者、作品各異,但各位作者涉及原則性內容時,卻出奇地保持一致。
例如,在談及談判的重要性時,幾乎每位作者都認為“談判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大到國家要事、國際外交,小到商品買賣、討價還價,談判作為一項溝通手段、處理問題的方式,廣泛存在于各種社會行為中。
又如,作者們均把談判分為兩種模式,一種是競爭性的“有輸有贏”,一種是合作性的“互惠共贏”。正如羅杰·費希爾所說:“談判不是矛盾對抗器,更不應當是麻煩制造機。它的核心精神在于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尋求解決方案,而不是各抒己見、爭執不下。”還有,談判類書的作者們會給出大量便于操作的策略建議,而其本身有很多的重復與雷同,比如欲揚先抑、保留低價、時間拖延、假裝糊涂、有限授權、最后通牒、黑白臉戰術等。在我看來,這些都是談判學作品的通用部分、亦為“不變”。
赫布·科恩在《談判無處不在》中再次強調了談判的重要性:“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談判桌,不管你是否樂意,談判就存在于你每天的生活中。”在他看來,萬事皆可談,為了達成目標、過得更好,“人人都應成為談判專家”。此外,科恩也談到了“互利互惠”的雙贏談判。他說:“談判的重點并不是要使用一些小伎倆去控制或操縱另外一方,而是要立足于雙方共贏,在信任的基礎之上去建立一種真誠的合作關系。”基于此,他提供的“雙贏技巧”有借助過程來滿足要求、協調彼此的需求、建立互信、獲得承諾、折衷的策略等。至于其他技巧,在該書的第二章“步步為營巧用談判策略”,第七章“滿足自我不惜一切代價”以及第十章“電話談判的秘訣”等,有相對集中的闡述,它們包括:營造競爭氛圍、提出更多需求、吹毛求疵、曲線救國、耗費對方的精力、善于示弱、演繹情緒、步步緊逼、一毛不拔、漠視期限等。
當然,除了通用部分,幾乎每本書都有自身的獨到見解。比如,劉必榮在《新世紀談判全攻略》中提出了“談判全局”的理念。他認為,“談判是一個過程,涉及布局、開場、對壘、機關、收官等環節,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允許出錯”。他將談判過程進行了細分:如創設了一個“后談判階段”的概念,為的是確保后期的有效執行,避免之前的談判成果付諸東流。
在《談判力》一書中,羅杰·費希爾等人確立了大的談判原則:即建立在雙方要盡可能實現雙贏的共識基礎上,不意氣用事、不裝腔作勢、不強詞奪理、不固步自封,當雙方利益發生沖突時,必須讓談判基于某些公平的原則展開,而不能以一方的意志為轉移。
相比之下,在羅杰·道森那里,談判沒有什么范式,就是一場對決游戲。道森定義下的“優勢談判”和“絕對成交”需要滿足三個條件:贏得最大限度的利潤,達成雙贏的結果,讓對方獲得良好的感覺,成為回頭客。
與其他作者的不同之處在于,赫布·科恩從高度(戰略)上把談判分解為三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信息、時間和力量。在他看來,“談判可不是人們常說的騙局或者把戲,而是三大因素的完美結合,那就是掌握信息、把握駕馭時間、積極調動力量來影響別人的行為。其目的是協調各方面的需求,或是讓事情按照你所期待的方向發展”。
根據科恩的“三要素說”,談判者首先挖掘盡可能多的信息。例如,在購物時,你可以了解:售貨員的需求是什么,商場的需求是什么,業務員本月的銷售業績如何,他的老板是不是警告過他今天必須賣出幾件產品雖然這個例子有些夸張,但科恩的本意無非是告訴我們:欲讓談判進程向自己的設想方向發展,則必須事先做足工夫,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接著是要抵抗時間壓力。談判者不能把自己逼到無路可退、非買不可的絕境。至少,從表面上看,你要展現出有充裕的時間,可以貨比三家。除此之外,最為重要的是,你必須具備解決、處理問題的能力,我們也可以將其理解為控制他人行為、控制事件進展以及掌控形勢的能力。例如,我們在購物之時,憑什么就相信商家說的“一口不二價”不能討價還價,我們要抓住賣家的心理。
有媒體曾評論說,在美國政治談判領域,有兩座高峰會讓任何妄想超越的后來者膽戰心驚。其中一位就是世界頂級談判大師、美國聯邦調查局與中情局顧問的赫布·科恩。這本《談判無處不在》是凝結了他50多年談判經驗與心得的代表之作,有助于你成為談判高手。
編輯:趙曉萌myhouse02@163.com